97人妻99超视频_色七七在线免费观看视频_日本一本久a久久精品综合_国产精品自在在线午夜

生物教學設計

時間:2022-06-11 16:39:28 教學設計
  • 高中生物教案教學設計 推薦度:
  • 生物教學計劃 推薦度:
  • 《表里的生物》教學反思 推薦度:
  • 《生物入侵者》教案設計 推薦度:
  • 生物實驗教學計劃 推薦度:
  • 相關推薦

生物教學設計

  作為一位杰出的老師,通常需要準備好一份教學設計,編寫教學設計有利于我們科學、合理地支配課堂時間。那么優(yōu)秀的教學設計是什么樣的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生物教學設計,歡迎閱讀與收藏。

生物教學設計

生物教學設計1

  教學目標

  認識微生物是一類個體微小、大多是單細胞的生物;知道微生物、動物、植物共同構成生命世界;知道微生物分布廣泛,種類繁多。

  教學重點和難點

  能夠用圖表現出自己觀察到的水滴里的幾種常見微生物。

  教學過程

  一、談話導入

  1.學生觀察水樣:課前請大家從熟悉的地方采集了水樣,現在請大家仔細觀察一下你帶來的水樣是什么樣的?

  2.學生可用放大鏡等進一步觀察水樣并匯報。你是用什么方法觀察到這些結果的?

  3.談話:假如讓你進一步對水樣進行觀察,你想借助什么工具?

  (引導學生明白要想觀察極微小的、肉眼看不到的物體要借助工具——顯微鏡)

  4.激趣:取一滴水放在顯微鏡下,水滴里有什么?這將是怎樣一個世界呢?

  二、引導學生了解顯微鏡的基本構造

  1.講述:既然我們想借助顯微鏡來做進一步的觀察,下面就先來了解顯微鏡的基本構造。

  2.教師示范使用方法。強調輕拿輕放。

  3.使用顯微鏡觀察時,教師強調以下幾點:

  (1)反光鏡不能直接對著太陽,否則會傷害眼睛;

 ?。?)使用時要小心,鏡頭不要碰著玻片;

 ?。?)不能用手觸摸目鏡和物鏡。

  三、組織學生觀察、實驗

  1.談話:顯微鏡下,水滴里到底會有什么?讓我們一起細心、耐心、認真地來觀察一滴水,看看你能發(fā)現什么,把你的發(fā)現畫在活動記錄上。

  2.學生分組觀察。

 ?。ㄔ趯W生活動時教師要注意巡回指導他們的觀察活動,及時了解學生的發(fā)現,指導他們正確使用顯微鏡觀察)

 ?。▍R報時教師用多媒體實物投影儀展示學生的觀察記錄,并讓學生用語言進行描述)

  3.教師小結:在一滴水中,生活著許許多多個體微小、結構簡單、大多是一個細胞構成的生物,它們非常小,用肉眼根本看不到,只有借助顯微鏡才能看到,所以叫微生物。(板書:微生物)剛才我們看到的那些不動的微生物中,最常見的是水藻,有藍藻、團藻、金藻等。運動的微生物中有鐘形蟲、草履蟲等。此外,水中還有既不屬于動物也不屬于植物的微生物——細菌,細菌一般也是不動的,有球狀的、桿狀的、螺旋狀的。

生物教學設計2

  一、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目標

  能準確描述遺傳信息的轉錄過程。理解并掌握mRNA結構特點及作用。

  (二)過程與方法目標

  通過觀察分析轉錄的Flash動畫及動態(tài)組圖,發(fā)展觀察識圖能力,提高分析歸納和推理判斷的能力,體驗用生物學觀點認識和分析生物體生命活動的基本規(guī)律。

  (三)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目標

  通過學習核糖核苷酸、mRNA、tRNA等物質的結構及功能特點,形成生物體結構與功能相適應的基本科學理念。

  二、教學重難點

  (一)重點

  mRNA的結構特點,遺傳信息的轉錄過程。

  (二)難點

  理解轉錄的過程。

  三、教學過程

  (一)情境導入

  ppt展示一對雙胞胎的照片并引發(fā)學生思考:這兩個孩子如此相像,他們這些相似的性狀是什么物質體現的?

  學生思考回答:蛋白質。

  教師設問:他們性狀相似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學生回答:基因相同。

  教師設問:那么基因是如何控制蛋白質合成的呢?今天就讓我們共同探究這一問題——基因指導蛋白質的合成。

  (二)探求新知

  1.RNA的結構特點

  教師設問:遺傳物質DNA一般都存在于細胞核中,而蛋白質的合成則是在細胞質的核糖體上進行的,那么細胞核中的DNA是如何控制細胞質中蛋白質的合成過程的呢?

  學生回答:應該還有一種中間物質,在DNA和蛋白質之間充當信使。

  教師對學生的設想給予充分的肯定,隨后用ppt展示這一信使——mRNA的結構和功能特點:由核糖核苷酸A、G、C、U組成,與DNA配對,mRNA上的堿基可以攜帶DNA上的遺傳信息。RNA分子較小,可以從核孔中出來進入細胞質中的核糖體。

  學生自主閱讀教材p62,自學tRNA和rRNA的內容并完成與DNA對比的表格,總結DNA與RNA在組成的基本單位、五碳糖、堿基、類型、分布、結構和功能方面的區(qū)別。

  教師將學生匯總的表格展示在ppt上,并強調每種RNA的結構與功能的特點,讓學生初步體會生物體結構與功能相適應的理念。

  2.DNA到RNA的轉錄

  教師設問:DNA的遺傳信息是怎樣傳給mRNA的呢?

  學生帶著這一疑問觀看一遍完整的轉錄過程的Flash動畫。

  教師再次播放轉錄過程動畫,學生參考導學案上的問題串,即轉錄的場所、原料、產物、模板、配對的原則分別是什么?再次認真觀察每個過程的變化點。并完成表格。

  學生嘗試用自己的語言描述轉錄的過程,教師針對學生的回答進行糾正指導,引導學生總結出完成詳細的轉錄過程:

 ?、貲NA雙螺旋揭開,DNA雙鏈的堿基得以暴露,其中一條鏈提供準確模板;

 ?、谟坞x的核苷酸隨機地與DNA鏈的堿基碰撞,當核苷酸的堿基與DNA的堿基互補時,兩者以氫鍵結合;

 ?、坌陆Y合的核苷酸連接到正在合成的mRNA分子上;

 ?、芎铣傻膍RNA從DNA鏈上釋放,而后,DNA雙鏈恢復。

  最后,師生共同總結轉錄的概念:在細胞核中,以DNA的一條鏈為模板合成RNA的過程。

  (三)總結提升

  教師結合板書帶領學生進行本節(jié)課知識的歸納,引導學生自主繪制知識概念圖。

  (四)鞏固提高

  學生思考討論:轉錄成功的mRNA的堿基序列與DNA單鏈模板的堿基序列和模板互補的堿基序列有什么異同?

  保證遺傳信息傳遞的穩(wěn)定性和準確性。

  (五)課外拓展

  列表比較DNA復制和轉錄的異同點。

  四、板書設計

  五、教學反思

生物教學設計3

  教學目標:

  1、了解動物細胞的結構。

  2、了解植物細胞的結構。

  3、區(qū)別動植物細胞的異同點。

  教學重、難點:

  區(qū)別動物細胞和植物細胞的異同點。

  教學過程:

  一、導入:同學們,我們通過之前的學習,生物的特征知道,生物體的一個共同的特征就是除了病毒之外,其他的都是由細胞構成的。印象中的細胞是怎么樣的呢?有沒有人聽說過有些細胞是能夠通過肉眼看到的?那是什么?(鴕鳥蛋是最大的細胞)鴕鳥蛋真的是最大的細胞?我們來看一下相關的資料是怎么說的?(看資料)那我們應該怎么說才正確呢?(鴕鳥的蛋黃才是最大的細胞)。

  二、顯微鏡的發(fā)展歷史:鴕鳥的蛋黃有10CM長,可以通過我們的肉眼看到,但并不是所有的細胞都像鴕鳥的細胞那樣容易看到,對于我們體內的細胞,植物體內的細胞我們靠肉眼是看不到的,這就必須要通過一種工具來幫助我們觀察這些細胞,那你們知道這工具叫什么嗎?(顯微鏡)。顯微鏡,就是把一些微小的物體顯示出來。那一開始是怎么有顯微鏡出現的呢?書本P40~41介紹了顯微鏡的發(fā)展過程,同學們先自己找出顯微鏡的發(fā)展過程是怎么樣的?

  三、植物細胞的結構特點:通過顯微鏡,我們能看到生物的細胞,并作出比較,那你們猜想一下,植物和動物細胞結構是不是一樣的?不同在哪呢?給你們時間自己找出書本上關于動物細胞和植物細胞的介紹。讓學生認清植物細胞各部分的結構,并簡單介紹我們下星期做實驗的植物細胞觀察圖。植物細胞包括細胞壁,細胞膜、細胞質、細胞核、液泡、葉綠體。介紹各部分的作用。

  四、動物細胞的結構特點:把動物細胞和植物細胞作比較,讓學生討論為什么葉綠體、液泡、細胞壁是植物細胞所特有的。

  五、動物細胞、植物細胞的異同點:進一步比較動物細胞和植物細胞的異同點,讓學生真正理解到兩者的區(qū)別。做課后練習。顯微鏡下的氣泡和細胞的區(qū)別。

  六、介紹典型的動物細胞,植物細胞。

  教學反思:

  細胞的結構講起來比較單調,要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必須與我們的生活相聯系,好像我們吃的西瓜里流出來的汁液和甜味來自細胞中的液泡,細胞膜是控制物質進出的,讓有用的物質進來,沒用的物質擋在外面,細胞產生的廢物也排出外面。

生物教學設計4

  教學目標

  1.在了解遺傳現象的基礎上,了解生物變異的現象及其普遍性。

  2.通過對具體變異現象的分析,了解變異的類型以及不同類型的變異產生的原因,使學生對遺傳物質在生物的遺傳、變異中的作用有較全面的了解和認識。同時,通過遺傳與變異的相互關系進行辯證觀點的教育。

  3.了解變異在人類生產活動中的實踐意義。

  重點、難點分析

  1.遺傳的變異的原因是本節(jié)教學的重點。在“生物的遺傳”一節(jié)中,教材花了相當的篇幅幫助學生認識生物為什么會遺傳,決定遺傳的物質到底是什么。所以,學生初步了解了核酸(DNA)、基因以及染色體在性狀遺傳中所起的作用。遺傳物質不僅與遺傳有關,同樣是生物變異的物質基礎,這一點應在本節(jié)教學中幫助學生認識到。遺傳物質的穩(wěn)定性、連續(xù)性決定了生物的遺傳,而遺傳物質的可變性又使生物可以發(fā)生變異,而且遺傳物質的變化引起的生物性狀的改變是可以傳遞給后代的。教學中還應注意結合實際例證向學生介紹環(huán)境因素對遺傳物質變化的影響,為以后《生物的進化》和《生物與環(huán)境》兩章的學習打下基礎。

  2.變異在農業(yè)中的應用是本小節(jié)教學的一個難點。學生很難接觸選種、育種工作,所以,對這方面的知識不易理解。教材介紹了有關選育種的三種途徑,人工選種、雜交育種以及輻射育種(人工誘變育種)。建議授課教師多舉例,特別是可能涉及到學生身邊生活的例證,從感性知識開始,去理解有關的育種選種知識和意義,并且了解不同育種、選種方法的特點。

  此外,隨著生物技術的發(fā)展,利用基因工程培養(yǎng)新品種已經應用于農業(yè)育種工作,學生可能從各種媒體的介紹中接受過這方面的信息,但不一定能夠理解。若有時間,教師也可對這一方面的知識做些介紹,引起學生對科學新技術的興趣。

  3.關于遺傳的變異和不遺傳的變異的兩個實例。遺傳的變異的選用的例子是色盲遺傳。色盲遺傳為伴性遺傳,教材中未涉及這一方面的內容,學生也不易理解。所以,我以為以人的上眼瞼單雙眼皮為例進行分析比較合適。

  課時安排

  本節(jié)參考課時一課時。

  教學用具

  關于變異種類牛的掛圖,和變異現象有關的課件,視頻資源。

  教學過程

  一、引言:

  在上一節(jié)的學習中,我們曾經討論過人的上眼瞼的遺傳問題。這節(jié)課我們首先從人的上眼瞼的遺傳問題開始我們新的問題的研究。

  有一對夫婦,他們有兩個孩子。爸爸、媽媽的上眼瞼是雙眼皮。兩個孩子,一個孩子為雙眼皮,另一個孩子為單眼皮。即雙眼皮的孩子繼承了父母雙親的性狀,這種現象叫做遺傳。另一個孩子的上眼瞼與雙親不同,是不是也叫做遺傳?若是遺傳,為什么與父母的性狀不相同?若不是,叫做什么?

  與遺傳現象伴隨存在的另一種生命現象就是變異。

  二、課題:

  第二節(jié)生物的變異

  (一)變異的現象與概念

  在自然界中,與遺傳現象一樣,變異現象是普遍存在的。

  提問,討論:在我們周圍,可以看到哪些現象是變異現象?根據同學們的討論,什么叫做變異?請做一個小結。

  變異:生物的親代與子代之間、子代與子代個體之間在性狀上的差異稱為變異?;蛏镌谏尺^程中,在上下代之間、子代之間表現出的性狀差異。

  提問:比較遺傳和變異兩個概念,兩個概念有什么共同點,有什么差異?

  生物的遺傳和變異都是通過生物的生殖過程實現的。在生物的生殖過程中,上下代之間的相似性為遺傳。但是生物的后代不會也不可能完全與祖先一樣。后代在繼承親代特征的主要特點時還會產生一定的差異,這些差異稱為變異。所以,我們所說的變異是在遺傳的基礎上的變異,變異是在一定范圍內的變化。小貓與大貓的樣子有所不同,但是小貓仍舊是貓,并沒有變?yōu)槠渌铩?/p>

  提出問題:為什么說變異是在遺傳的基礎上的變異?這種說法是否有根據?

 ?。ǘ┳儺惖脑?/p>

  1.外界環(huán)境的影響:

  在我們觀察到的變異中,有些是由于外界環(huán)境的影響產生的。在我們剛才提出的變異現象中,哪些是屬于這一類?

  提問,討論:同一品種的小麥種在不同的田里,小麥的麥穗有大穗、小穗,產生大穗、小穗的原因可能是什么?你如何證明這些差異是由于環(huán)境影響造成的?將大穗和小穗上的種子收獲后分別種到田里,它們的后代會如何?

  小結:田中小麥的大穗和小穗的變異是由環(huán)境變化引起的,這種變異一般是不能遺傳的。

  提問:什么因素引起的變異可以傳遞給后代?我們再來看看另一種情況。

  2.遺傳物質的變化:

  提問,討論:一個孩子單眼皮。但是,他的父母是雙眼皮,這種變異是怎樣產生的?這種變異是否可以傳遞給后代呢?

  我們從上一節(jié)的學習中已經知道,若這個孩子是單眼皮,他的雙眼皮的父母的基因組成一定是Aa、Aa。孩子與父母的性狀不同,是因為在生殖過程中父母傳給了他決定單眼皮的基因。也就是說,他的遺傳物質組成與父母有了差異,因此產生了與父母不同的性狀。他的這種性狀可以是通過生殖過程傳遞給他的后代。

  小結:這種變異是由遺傳物質變化引起的,這種變異是可以遺傳的。

  根據以上變異的原因,我們將變異分為兩類:

  遺傳的變異:變異由遺傳物質決定;

  不遺傳的變異:變異由外界環(huán)境影響引起。

  請同學們再分析兩個例子。(1)某對色覺正常的夫婦生了一個色盲的兒子。(2)某兄弟二人,哥哥長期在室外工作,弟弟長期在室內工作。哥哥與弟弟相比臉色較黑。哪一種變異可以遺傳?為什么?

  提出問題:是否由環(huán)境影響引起的變異都是不能遺傳的變異?

  一些環(huán)境因素也可能使遺傳物質發(fā)生改變。若環(huán)境影響引起了遺傳物質的改變,這樣產生的變異是可以傳遞給后代的。根據這一原理,人類可以利用一些特殊環(huán)境因素使遺傳物質改變而制造出能遺傳的變異為人類所用。

  所以,遺傳物質是遺傳和變異這一生命活動的物質基礎。

  提出問題:變異對生物個體、對生物界會產生什么影響?

 ?。ㄈ┳儺悓ι飩€體的影響

  變異對生物個體有利、還是不利?這要看變異是否有利于生物的生存。我們看兩個例子。

  小麥要獲得高產,人們采取的辦法往往是多施肥、多澆水。肥多水多,小麥的莖稈會長高,莖稈高,小麥成熟時容易倒伏,又會造成糧食減產。在這種小麥中,出現矮稈小麥,可以抗倒伏,但不會影響小麥在肥多水多的情況下長大穗。

  一些玉米植株發(fā)生變異會出現沒有葉綠素的白化苗。綠色植物生長要進行光合作用,這種白化苗就無法生存下去。

  提問:高稈小麥變異為矮稈小麥,綠色玉米苗變異為白化苗,這都是變異,他們對生物個體的生存有什么影響?

  ——前者有利于生存,后者不利于生存。

  根據變異是否有利于生物的生存,我們可以把變異分為兩類:有利變異和不利變異。

 ?。ㄋ模┳儺愒谏镞M化上的意義

  變異對進化有重要意義。

  地球上環(huán)境復雜多樣,不斷變化。多種多樣的生物可以適應不同的環(huán)境。

  此外,生物由簡單到復雜、低等到高等的進化,生物的變異為進化提供了原始材料。

  變異對進化的重要意義,我們在下一章將繼續(xù)學習。

 ?。ㄎ澹┳儺愒谵r業(yè)生產上的應用

  人類出于生存的需要,在遠古時就開始注意遺傳和變異現象,并對遺傳變異的現象加以利用,特別是在農牧業(yè)生產中。如春秋時代的《楚辭》中記載“馬母驢父,生子曰贏”,意思就是馬和驢的后代——騾子表現出極大的優(yōu)勢。

  人類在農業(yè)上利用變異的方法主要有這樣幾種:

 ?。?)在農作物、家禽、家畜中,有許多對人類有益的變異,人類可以根據自己的需要進行選擇、培育,獲得新的品種,如肉用牛和奶用牛的培育。

 ?。?)用雜交的方法,將不同生物個體的性狀重新組合,形成新的性狀組合的新品種。如高產不抗倒伏的小麥與產量不高但抗倒伏的小麥雜交,讓兩種小麥的遺傳物質重新組合產生變異,可以培養(yǎng)出高產同時抗倒伏的新的小麥品種。

 ?。?)為培養(yǎng)新的品種,也可以改變環(huán)境因素來影響遺傳物質,使生物產生變異并對變異進行選擇,培育出新品種。如用射線照射或用藥物處理植物的種子,種子產生變異后進行選擇,選出有利于生產的變異培育成新品種。

  應用以上方法,人類曾經培育出許多品種。

  隨著科學技術的發(fā)展,科學家使用基因工程的方法來改變生物的基因從而改變生物的性狀創(chuàng)造新的生物。如將決定人的生長激素的基因、決定人的胰島素的基因用基因工程的方法植入大腸桿菌的細胞內,讓大腸桿菌發(fā)生變異,合成人所需要的生長激素或者胰島素,造福于人類。

  小結:這節(jié)課我們主要討論了什么是變異,生物產生變異的`原因以及如何利用生物產生的變異選育適合人類需要的新品種。科學的發(fā)展可以造福于人類,但若不按照自然規(guī)律辦事,也會帶來災難。所以,我們在創(chuàng)造新的生物品種和物種時必須慎重。

生物教學設計5

  一、教材分析

  本課題在實驗前介紹了消化系統(tǒng)的組成,學生對消化系統(tǒng)已經有了感性認識,緊接著設計一個探究實驗。讓學生在親歷探究實驗的過程中,用控制變量法設計實驗來探究“唾液淀粉酶對淀粉的消化作用”,教材的設計遵循了從結構到功能、從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的認知規(guī)律。

  本實驗是一個典型的探究案例,它隱含著生物科學家在研究過程中所持有的觀點以及解決問題的思路與方法。

  二、學情分析

  有利的一面:

  學生通過生活體驗對牙齒與舌的功能有一些感性認識,知道唾液腺分泌唾液。

  通過以前的學習,部分學生已領悟了用“控制變量法”設計對照實驗的方法。

  七年級的學生活潑、好動,對生命的奧秘有強烈的好奇心,具有實事求是的科學態(tài)度。

  不利的一面:

  1、實驗操作技能欠缺。

  2、探究能力欠缺,體現在自主設計實驗方案還有一定的難度。

  三、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了解消化、物理性消化、化學性消化的含義。

 ?。?)運用實驗法探究饅頭在口腔中的變化,并得出合理的結論。

  能力目標:

  通過探究活動使學生掌握科學研究的基本方法,讓學生針對實際現象做出合理的解釋和驗證,以培養(yǎng)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和決策能力,培養(yǎng)創(chuàng)新精神。

  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目標:

 ?。?)通過探究活動培養(yǎng)學生的團結協作精神。

 ?。?)通過學生如實記錄、分析實驗結論,培養(yǎng)他們認真、求實的科學態(tài)度及一定的探索精神和創(chuàng)新意識。

  教學重點:

  探究饅頭在口腔中的變化,培養(yǎng)學生的探究能力。

  教學難點:

  教師如何有效地組織、引導整個探究過程,并抓住時機訓練學生的能力,培養(yǎng)學生正確的學習態(tài)度和觀念。

  四、教法學法

  教法

  1、通過學生咀嚼饅頭的情境引入,從而提出探究問題。學生根據生活經驗作出假設。

  2、從分別設計牙、舌以及唾液對饅頭的消化的單一變量對照到合并探究多個變量的對照。

  3、采用自我反思,交互式評價方式分析實驗失敗原因,使學生深刻領悟探究方法的內涵。

  學法

  1、學生根據體驗饅頭味道的變化,自主提問,作出假設。自主設計實驗,通過實驗現象觀察得出相應結論。

  2、自我反思,交互式評價方式分析實驗失敗原因,深刻領悟探究方法的內涵。

  從而使啟發(fā)誘導式的教法與探究式的學法和諧共振。

  五、教學流程

  課前準備

  鑒于學生動手操作機會少、能力弱。挑選部分學生實驗前簡短培訓,了解實驗原理,操作要領。在實驗中讓這部分學生去帶動其余學生,讓實驗落到實處。

  情境引入

  品嘗饅頭,要求進行較長時間咀嚼,感受饅頭味道的變化,從而提出問題,作出假設。

  探究實驗

 ?、盘岢鰡栴}:

  饅頭是怎樣變甜的呢?

 ?、谱鞒黾僭O:

  饅頭在口腔中變甜與牙齒的咀嚼、舌頭的攪拌、唾液的作用有關。

  設計意圖:調動學生在感性經驗基礎上引導分析在口腔中使饅頭變甜的相關因素,然后做出合理的假設,不僅激發(fā)學生的探究熱情,活躍氣氛,更潛移默化地向學生滲透了科學做出假設的方法———即從已有的經驗和知識中做出合理假設。

 ?、侵贫ㄓ媱潱?/p>

  a、提示:

 ?、僭O計一組實驗,有的只探究牙齒的咀嚼和舌的攪拌,有的只探究唾液的作用。

  每個組選擇一個因素進行探究。

  設計意圖:把難點進行分解。本探究涉及到兩個探究因素,讓學生同時對兩個探究因素設計對照試驗,有一定難度,讓每個組選擇一個因素探究,降低了難度,學生跳一跳是能摘到桃子的。

 ?、诘矸凼丘z頭的主要成分。淀粉是沒有甜味的,淀粉分解后形成的麥芽糖是有甜味的。

 ?、鄣矸塾龅庾兯{,但麥芽糖遇碘不會變藍。

 ?、芸谇坏臏囟却蟾攀?7℃。

  b、思考:

 ?、僭鯓幽M舌的攪拌、牙的咀嚼,唾液的參與以及口腔的溫度?

 ?、谀氵x擇的是什么因素對淀粉的消化?實驗的變量是什么?怎樣確保只有變量不同,其它條件都相同?

 ?、墼鯓訖z驗淀粉是否被消化?(學生說出方法后,教師建議:滴加4滴稀碘液后置于溫水中水浴加熱,觀察顏色的變化情況。)

  設計意圖:這3個思考題是突破難點的關鍵,弄清了問題①③,不需要教師做任何強調,學生就能明白該實驗有的組要把饅頭切碎,要攪拌,以及整個實驗要保持在37℃下進行,滴加碘液等具體操作的原因;問題②是引導學生控制變量,順利設計對照實驗的核心問題,學生只要清楚了這個問題,設計出合理的方案是完全沒有問題的。

  c、分組討論設計(要求圖示說明,圖示板演)

  一大組:牙齒和舌頭作用實驗方案;

  另一大組:唾液的作用實驗方案;

  d、學生匯報,教師引導整合

  為了讓學生突破難點順利掌握從探究一個因素上升到同時探究兩個因素的方法,我采用先易后難,先分解后整合的策略。具體過程為:教師根據學生板演圖,把兩組對照實驗中相同實驗組合為一體,適時點撥:為了提高效率我們可以把兩個因素放到一起同時進行探究,只要先把實驗組設計出來,各對照組只要變量與其不同,其它條件相同即可。由于符合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達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e、完善實驗設計

 ?、葘嵤┯媱?/p>

  ⑸得出結論

 ?、时磉_交流

  小組匯報實驗完成情況,反思實驗失敗的原因,交互式評價。為進一步探究溫度對唾液淀粉酶的活性影響做下鋪墊。

  進一步探究:

  為什么強調在37℃條件下進行實驗?你能設計實驗來說明溫度對淀粉消化的影響嗎?

  興趣小組展示課前做好的處于60℃條件下的實驗現象,從而使學生知道溫度對唾液淀粉酶的活性存在影響。

  課堂小結

  1、探究實驗的一般方法

  提出問題→做出假設→制定計劃→實施計劃→得出結論→表達和交流

  2、對照實驗設計的基本原則

  單一變量原則

  3、唾液對淀粉有消化作用;舌攪拌與牙齒咀嚼對淀粉的消化有促進作用。唾液淀粉酶的活性受溫度影響。

  課后反思

  1、未雨綢繆,有的放矢。實驗的準備工作很重要,教師實際操作對實驗能達到的效果了然于心。

  2、鑒于淀粉的分解過程無法直觀感受。將原實驗設計中后滴加稀碘液改成先滴,通過顏色由藍變淺藍、再變成黃色來感受淀粉分解的過程。

  3、由考慮單一變量提升到同時考慮多個變量的探究。

  4、增加溫度對唾液淀粉酶活性影響的實驗,拓展學生的思維。

  但是,由于學生知識儲備的原因,在實驗操作上有些方面不規(guī)范。

生物教學設計6

  在中學生物學教學過程中,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培養(yǎng)學生的獨立性、自主性和創(chuàng)新精神,引導他們質疑、調查和探究,學會在實踐中學,在合作中學,逐步形成有效的學習策略,這是實踐生物新課程理念的要求,是全面推進素質教育、培養(yǎng)創(chuàng)新型人才的需要。在生物學課堂教學過程中,動用探究模式組織教學活動,能較大程度地激起學生學習生物知識的興趣,從而提高課堂教學的成果。

  一、關于探究性學習的認識

  探究性學習是在上世紀60年代由美國學者施瓦布倡導的,他主張從學科領域或實際社會生活中選擇和確定研究主題,在教學中創(chuàng)設一種類似于學術(或科學)研究的情境,通過學生自主、獨立地發(fā)現問題、實驗、操作、調查、信息搜集與處理,表達與交流等探索活動,獲得知識、技能、情感與態(tài)度的發(fā)展。探索性學習符合現代教育理論提出的“主體性教學原則”和“以人為本,全面發(fā)展教育理念”,并為學生的終身學習奠定堅實的基礎。中學生物新課程突出“探究性學習”,有助于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使學生能夠主動地獲取生物學知識,體驗科學方法,理解科學的本質,形成一定的科學探究能力,以及科學態(tài)度、情感與價值觀,發(fā)展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因此,探究性學習對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yǎng)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探究性學習的基本過程

  探究式教學過程基本上分為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兩個階段。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要讓學生明確自己去發(fā)現問題、提出問題的重要性及其價值。因為,在傳統(tǒng)的教育中,學生習慣于去思考、解決教師提出的問題,因而也就大大束縛了學生的主動性和創(chuàng)造性。這與我們大力提倡探究性學習、自主學習不相符。提出問題實際上是嘗試對一個問題進行識別和解說,發(fā)現自己的觀點或認知結構中存在的不足或不協調的過程,它是誘發(fā)探究思維的動力和方向。解決問題則是提出假設和檢驗假設的過程,其實質是重新構建自己的觀點或認知結構,使其更加充實和協調。據此具體說來,課堂上學生從事的一個完整的探究過程大致分為:問題、假設、推斷、檢驗、結論、交流、評價等基本環(huán)節(jié)。但在實際的生物課堂教學中,教師須從教材的內容和學生的實際水平出發(fā),不要墨守成規(guī),照搬硬套,否則只有造成教學的公式化,從而降低課堂教學效果。削弱了學生學習的的興趣和欲望。

  1.探究性討論活動; 這種方法主要運用于生物學原理等理論知識的學習,讓學生主動參與獲取新知識的過程。例如“探究生長激素的功能”,教師在學生已經具備了“新陳代謝”和“神經調節(jié)”知識的基礎上,介紹有關的背景材料,設置一定的情境:用含有生長激素的飼料來飼養(yǎng)動物,其結果的不同;廣受青少年歡迎的我國藍球運動員姚明的身高之理由;侏儒癥、巨人癥、肢端肥大癥的掛圖和病癥介紹等。學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被激發(fā),產生疑問:這些病癥是不是與生長激素分泌異常有關?生長激素與生長發(fā)育有何關系?巨人姚明是巨人癥還是正常的發(fā)育所致,這其中的原因何在?……然后,要求學生根據相關資料進行討論、分析、類比、歸納出生長激素的功能。最后,通過侏儒癥、巨人癥、等生長激素分泌失調的病癥來驗證結論,澄清疑問。

  2.探究性實驗; 生物科學和其它自然科學一樣,本質上是實驗科學。實驗教學是生物教學的基本形式之一,新課程所倡導的探究性學習,有很多活動也是通過實驗來進行。生物實驗包括驗證性實驗和探索性實驗,驗證性實驗是已知結論的基礎上,學生按部就班完成實驗步驟。而探究性實驗則是學生不知道結論,沒有現成的實驗設計,需要學生通過實驗去探求結論。因此,探究性實驗融知識傳授、技能訓練和科研能力培養(yǎng)于一體。例如“探究骨的成分和特性”的實驗由教師出示日常生活一些實際例子,讓學生明確骨既有硬度又有彈性,從而提出問題——骨為何具有這兩重特性,與什么有關系?之后教師稍微復習初一生物中植物種子成分的鑒定實驗,從而引導啟發(fā)學生假設:骨含有無機物有機物。接著,通過骨的鍛燒及其在鹽酸中的浸泡設計實驗方案,進行觀察、記錄;最后,全班交流,得出實驗結論,并據此結論讓學生暢談青少年在進行體育鍛練應注意的事項。

  三.探究性學習與能力培養(yǎng)

  探究性學習作為新課程所努力倡導的教學策略和學習方式,在生物教學過程中能較好地培養(yǎng)學生的各種能力。

  1.探究性學習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能力

  “觀察、觀察、再觀察”,前人之言已經明確了觀察的重要性。在生物學教學過程中,倡導探究性學習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能力。因為探究始于問題的發(fā)現,而問題的發(fā)現又多源于觀察。在教學中應如何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能力呢?首先,教師要以高超的教學藝術激起學生觀察的興趣,使學生主動觀察、樂于觀察、勤于觀察。其二,觀察要有明確的目的和詳盡的計劃。同時,在觀察時,要實事求是地做好記錄。最后,觀察時,要伴于積極的思考,要求學生對所觀察到的現象各觀地加以分析。

  2.探究性學習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動手實驗能力

  生物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實踐性很強的學科,培養(yǎng)學生的動手實驗能力,對學習生物學和從事生物學研究無疑是很重要的。生物新課程中安排了一系列的科學探究活動。其中很大一部分已經給出了實驗設計方案,主要培養(yǎng)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和對實驗結果的分析能力。有的探究活動,如“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必需的原料嗎?”只給學生提出問題,其他部分如制定方案,實施方案,實驗結果分析,得出結論等都要靠學生獨立完成,這主要是培養(yǎng)學生的綜合實驗探究能力。

  倡導探究性學習有諸多益處。當然,探究性學習活動并不是全部的教學活動。教師應結合具體的教學內容,學生的特點和教師自身的教學素養(yǎng),采用多種多樣教學策略和方法,達到課程目標。

  總之,生物科學是一個日新月異的科學,我在課堂中會一直給學生強調一個觀念,老師在課堂中講述的甚至與書本中所寫的知識都不一定是正確的,相反,對于生物學科來說,有可能目前我們所學習到的一些理論會在今后的科學探究中發(fā)現是錯誤的。在教學中,學生所學習的知識都是前人通過科學探究發(fā)現的,因此,我認為教學并不是把知識死板的教給學生。相反,我的課堂設計大多都是將學生置身于當時科學家們所處的環(huán)境,讓他們通過體會科學家們的探究過程,引導他們找到隱藏在各種生物現象下的本質規(guī)律。同時也鼓勵學生對老師、對書本提出質疑,鼓勵他們通過自己的實踐去證實自己所學到的知識。對于學生提出的一些新的想法,作為老師要給予肯定,保持孩子的一顆創(chuàng)造心是最可貴的。并且作為老師,要給學生提供一個適合創(chuàng)造的平臺,例如,我可以通過演講比賽、寫保護動物的倡議書、辦手抄報、知識競賽等方式,鼓勵學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才能,肯定他們在這些活動中的一些創(chuàng)新,我相信,在這樣一個輕松、愉快又充滿鼓勵的環(huán)境中成長起來的學生,無論在知識、能力、創(chuàng)新各方面都將會是最優(yōu)秀的。

生物教學設計7

  一、教材分析

  《調查我們身邊的生物》屬教材新增的內容,旨在通過調查,認識我們身邊的生物,進一步了解生物有別于非生物的共同特征。在學習方法上,從宏觀到微觀,從學生熟悉的事物入手,有利于引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

  《課程標準》倡導探究學習,而調查是科學探究的常用的方法之一,通過對身邊生物的調查,力求使學生認識并掌握調查的一般方法,使之具有科學性、合理性,便于后續(xù)探究活動的進行。

  初一學生對生物的了解有一定基礎,但對生物種類的識別及科學的調查方法缺少一定的經驗,本節(jié)內容也是對學生掌握科學調查方法的一次指導與訓練。

  二、教學目標

  1、學生能說出調查的一般方法,初步學會做調查記錄,并將你所知道的生物進行歸類。

  2、學生嘗試描述身邊的生物和它們的生活環(huán)境;培養(yǎng)調查實踐以及和同學分工合作的能力。

  3、學生通過學習能關注生物的生存狀況,從而增強保護生物資源的意識,認識到保護環(huán)境要從保護我們身邊的生物開始。

  三、教學重點

  1、說出調查的一般方法,初步學會做調查記錄。

  2、初步培養(yǎng)學生調查實踐以及和同學分工合作的能力。

  四、教學難點

  1、描述身邊的生物和它們的生存狀況。

  2、如何引起學生關注周圍生物的生存狀況,從而注意保護生物資源。

  五、課前準備

  學生:準備調查表格,確定調查路線,筆(有條件的可帶照相機,放大鏡等)

  教師:幫助學生分組,確定調查范圍,并查找相關資料,了解要調查的生物狀況。

  六、課時分配

  2課時

  七、教學過程

  學習內容

  學生活動

  教師活動

  設計意圖

  一、調查的一般方法及注意事項(如何進行調查)

  活動建議:

  1、學生根據經驗舉例,分析什么是調查。以小組為單位拿出調查我們身邊的生物的方案,最后通過對比總結、歸納出調查的一般方法和注意事項

  2、根據學生經驗,分析出我國在進行人口普查時,都做了哪些工作(或說我國是如何進行人口普查的),從而歸納出調查的一般方法及注意事項方案:

  1、通過引導學生舉例,分析出什么是調查,再以調查我們身邊的生物為實例,以小組為單位拿出各自的方案,最后和書上對比,總結出調查的一般方法及注意事項

  2、以人口普查為切入點,引導同學們根據經驗說出我國在進行人口普查時都做了哪些比較詳細的工作,從而幫助學生歸納出調查的一般方法及注意事項

  明確什么是調查及調查的一般方法

  (通過實例)

  二、實地調查

  活動建議:

  1、各組同學根據分工,認真收集材料(作調查記錄,拍照)

  2、注意安全,愛護生物資源,遇到不會的問題向社區(qū)管理員請教

  3、注意愛護農田,有問題向農民師傅請教

  方案:

  根據各地實際情況選擇調查地點

  1、進行校園生物調查。注意引導學生認識他們身邊的生物名稱,并注意發(fā)現問題及時引導,尤其是愛護生物資源

  2、進行社區(qū)生物種類調查。調查中教師注意安全問題是第一的,并注意引導學生對生物資源的愛護

  3、進行農田生物種類調查。注意引導學生愛護農田是我們每個人共同的責任

  1、把握矚查方法的準確運用

  2、安全問題不容忽視

  3、寓學生的情感教育于實踐之中

  4、促進同學間的合作學習

  三、整理統(tǒng)計

  活動建議:

  各組同學共同整

  理,歸類,書寫調查報告方案:

  教師巡回觀察,發(fā)現問題及時指導要求學生對材料的整理要規(guī)范

  四、展示、交流

  調查報告

  活動建議:

  1、調查報告交流會。各組用實物投影儀展示,并敘述各自的調查報告,并與其他小組進行報告交流

  2、調查報告展示會。各組將調查報告以板報的形式共同展出,同學互相觀察,并從中吸取經驗

  老師在交流展示中起引導,幫助的作用

  力求通過交流相互促進。完善本次調查活動

  五、布置課下內容

  活動建議:

  1、寫一份調查后的感受登

  2、調查全班同學的身高、體重與全國初一學生相比的健康及發(fā)育狀況

  3、課后各組整理照片,進行調查我們身邊的生物圖片展

  1、提出要求:身高要求是凈高,以小組為單位,注意組員間的通力合作

  2、以班為單位,請各小組互相協作

  1、明確調查方法的制定要科學、合理

  2、關注個人的健康狀況

生物教學設計8

  教學目標

  1.通過實驗觀察描述根的生長和枝條發(fā)育的過程。

  2.初步學會運用測量的方法探究根生長最快的部位。

  3.運用調查、訪談等的方法與他人交流,了解無機鹽與植物生長的關系。

  4.通過植株生長過程的學習向學生滲透事物發(fā)展變化的觀點。

  重點和難點

  1.測量數據的方法、數據的分析和處理。

  2.根尖臨時裝片的制作及觀察。

  教學設計

  根靠根尖向前生長

  方案一:課外小組的同學展示并描述2種根靠根尖向前生長的演示實驗的結果,匯報本組探究根尖生長的實驗方案,包括如何選材和畫線、觀察記錄、結果分析等。

  方案二:課外小組的同學在實物投影上展示并描述2種根靠根尖向前生長的演示實驗的結果,匯報本組探究根尖生長的實驗方案,如何選材和畫線,觀察記錄、結果分析等。

  方案三:生物課外小組的同學在實物投影上向全班展示切去根尖的幼根不向前生長,而未切去根尖的幼根卻伸得很長。

  根生長最快的部位:伸長區(qū)

  方案一:各小組匯報交流測量的結果。討論:(1)各小組的測量數據出現差異的原因?如何處理?(2)如果探究活動只有你一個人做,只用一株幼苗夠不夠?為什么?互相交流,解答疑惑。

  方案二:各小組以實驗報告的形式,匯報交流各組探究的結果,并進行分析討論,各組之間進行評議。評議內容包括:設計是否合理、裝置是否簡便易行、步驟是 否嚴謹、記錄是否詳實、結果分析是否科學等。

  根的生長:

 ?。?)分生區(qū):增加細胞的數量。(2)伸長區(qū):增大細胞體積。

  方案一:透過培養(yǎng)皿的玻璃,觀察餐巾紙下面白色的根及毛茸茸的根毛,根尖頂端黃色發(fā)亮的是根冠,再用顯微鏡觀察根尖的縱切片。

  方案二:觀察培育的幼根后,動手制作根尖的臨時裝片,低倍顯微鏡下觀察根尖的4部分。

  方案三:觀察培育的幼根后,動手制作根尖的臨時裝片,低倍顯微鏡觀察,記錄觀察的結果。在此基礎上觀察根尖永久縱切片。

  方案四:觀察根尖的結構掛圖,區(qū)分根尖的4部分細胞的數量和體積的大小。

  提出觀察的提綱,引導學生實驗觀察后找出很伸長最快的部位。

  枝條是芽發(fā)育成的

  方案一:觀察動態(tài)展示芽發(fā)育成枝條過程的CAI課件,并進行描述。

  方案二:演示抽拉活動教具,使抽象問題具體化并仔細觀察,最后概括描述出芽發(fā)育成枝條的過程。

  方案三:觀察教師板畫的芽發(fā)育成枝條的相對應結構示意圖,并進行描述。

  方案四:先觀察動態(tài)展示芽發(fā)育成枝條的過程的CAI課件,然后在黑板上將葉芽的各分與發(fā)育成枝條的相應部分的圖用粉筆連接起來。

  提出問題,引導觀察和探究。

  用彩色粉筆在黑板上畫出芽的結構及相應的枝條圖。提供葉芽的結構和枝條的圖各一幅,組織學生連出相對應部分。

  植株的生長需要無機鹽:

  1.需要量最多的是含氮的、含磷的、含鉀的無機鹽。

  2.缺少無機鹽時的癥狀:

  3.合理施肥的意義

  方案一:觀察甲、乙、丙、丁4瓶中分別培養(yǎng)的菜豆正常葉和缺少氮、磷、鉀的葉片,描述現象并診斷病因。

  方案二:觀察生長正常的葉和缺少氮、磷、鉀的葉片的錄像,描述現象并診斷病因。

  方案三:看書自學,觀察教師出示的幾株幼苗,進行診斷,鑒別幼苗的病因。

  方案四:觀察課本插圖,進行描述,聯系實際分析生活中的現象。

生物教學設計9

  一、教材說明

  本課以學生玩蔥葉的典型生活經驗為切入點,通過做蔥葉模型,搜集有關仿生學的信息資料,使學生了解什么是仿生,怎么進行仿生 ,知道人們在生物的啟示下進行的發(fā)明創(chuàng)造。培養(yǎng)學生親近自然的情感和勇于創(chuàng)新的科學態(tài)度。

  二、教學目標

  1、通過對本課的探究和學習,使學生認識什么是仿生,了解人們在生物的啟示下進行的發(fā)明創(chuàng)造。

  2、了解仿生過程,嘗試仿生設計。

  3、培養(yǎng)學生親近自然,熱愛科學,勇于創(chuàng)新的科學態(tài)度

  三、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目標:

  1、在整個學習活動過程中,保持強烈的探究欲望和積極嘗試和不斷反省的探究態(tài)度。

  2、在小組學習過程中,學會自我評價尊重他人的想法的相互合作的科學態(tài)度。

  3、通過對仿生學的認識,意識到科學技術對人類社會的發(fā)展推動作用。

  四、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教學準備:

  1、課前布置:你知道飛機和雷達是如何被發(fā)明的嗎?讓學生進行課前調查和查閱資料為課堂探究做準備。

  2、讓每個同學準備10條新鮮蔥葉和部分已變得柔軟或枯黃的蔥葉,觀察一下新鮮蔥葉和已變得柔軟或枯黃的蔥葉有什么不同。

  3、教師為每個實驗桌準備適量的木板、膠水、白紙(16開)2張、砝碼1盒等。

  教學過程:

  活動一、玩蔥葉、找發(fā)現。

  1、導入課題:蔥是我們熟悉的一種植物,你知道蔥葉有什么性能嗎?拿出你準備好的蔥葉,利用桌上給出的材料,參考課本插圖,玩一玩,看你有什么發(fā)現。

  2、學生分組玩蔥葉,教師巡視指導,必要時可做一下點拔:我們試試一條蔥葉可承受多大的壓力?剪成條形再試試,看能承受多大壓力,看哪種情況承受壓力大。

  3、學生討論、交流玩中的發(fā)現。(學生的發(fā)現不一定相同,交流的內容也不一樣。)教師要引導學生對自己和他人的研究結果認真分析、細致比較。

  4、小結:筒形蔥葉比剪開的條形蔥葉承壓能力強。

  過渡:其它物體是不是也具有這種特性呢?

  活動二、我們來做蔥葉模型

  2 你打算用什么材料做蔥葉模型?為什么?教師也可以向學生推薦桌上預先準備的材料。

  3 學生動手制作蔥葉模型,教師巡視指導。

  提示:你做的模型具有蔥葉的特性嗎?比一比,看誰制作的最接近。

  7 檢測模型性能。讓學生參照課本上的兩幅圖分組檢測,看紙筒和紙片分別承受多大壓力。

  8 你的檢測結果是什么呢?

  9 我們如果把蔥葉的這種性能應用到日常生產和生活當中,你打算設計件什么產品來為人類服務?

  10 學生自由交流。

  教師引導總結:同學們進行兩項探究,實際上經歷了這樣一個過程:(板書)發(fā)現生物(蔥葉)性能->根據生物結構特點(蔥葉筒形)->建立生物模型(紙筒)->檢測模型是否也具有生物性能->研制開發(fā)新產品。

  教師明確:人們模仿生物的特性,研制產品,這就是仿生。(板書“仿生” )

  課外拓展:

  1、 你知道人們在生物的啟示下完成了哪些發(fā)明創(chuàng)造嗎?請你在課下做調查看誰搜集到的資料多?提示學生可參考課本上列舉的幾種仿生產品。了解他們是根據生物的那些特性研制的。

  2、 仔細觀察周圍的動植物,看你能否得到啟示,進行仿生設計。比一比,看哪些同學的發(fā)現多、設計的合理。下一節(jié)課我們在課堂上展示(可以把生物帶進課堂,但要注意保護生物)。

  第二課時

  教學準備:

  1、 學生準備好搜集到的關于仿生知識的資料、信息。

  3、 上節(jié)課拓展活動2的觀察記錄。

  教學過程:

  活動一:了解人們在生物的啟示下進行的發(fā)明創(chuàng)造,探索其中的奧秘。

  3 讓學生匯總資料,小組內討論交流,作好記錄。

  4 提問:在生物的啟示下,人們完成了哪些發(fā)明創(chuàng)造?你知道它是受哪種生物的啟示嗎?你有什么感受?

  5 讓小組選代表匯報,教師可適時播放有關視頻資料。談感受時要鼓勵學生大膽設想、勇于創(chuàng)新。

  6 對于“自我復制的機器人會不會失去控制?”這一學生極感興趣的問題,教師要告訴學生這是許多科學家都在研究的課題,沒有定論,使學生初步體會到科學探究是永無止境的。

  活動二:觀察不同的樹葉,我們會得到哪些啟示?

  4 請同學們拿出自己搜集的樹葉,觀察他們的特點和性能并做好記錄,也可以把自己的感受和猜想記錄下來。

  5 同學之間交流,這些形狀、大小各異的樹葉有哪些共同點?(都有葉脈,大都是綠色的等)這些共性有哪些作用呢?(支撐、保護等)

  6 根據樹葉的這些性能 ,開動你的腦筋大膽設想,進行仿生設計。

  自由活動:

  一、說發(fā)現、談設想

  1、上節(jié)課老師讓同學們仔細觀察周圍的動植物,看你能否得到啟示,進行仿生設計。那就請你們談談各自的發(fā)現和設想吧。

  2、學生根據自己的發(fā)現,交流自己的設想。教師巡回指導并加以評價。

  3、剛才大家談得都挺好,現在就請同學們大膽設想、制作,可以獨立完成,也可以小組合作,讓學生根據觀察所得和設計制作,填寫表格。

生物教學設計10

  時光如流水,暑假很快就過完了,又迎來新的學期,而且又迎來一批新生,在此,針對我所代的生物課作一個計劃。

  一、學情分析

  本學期的七年級學生僅有70名,而且差生太多,生物又是新開課程,小學沒基礎,再加上教學改革,學生不適應,所以,學起來很吃力,需花費大量的時間和精力進行教學。所以要想提高成績很不容易。因此,必須很辛苦地有計劃地進行教學。

  二、教材分析

  本學期七年級教材與上一屆學生的教材基本一致,教材仍注重對學生的知識、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的培養(yǎng)。包括3個單元共7章的內容,第一單元是“探索生命的奧秘”;第二單元是“生物體的結構層次”;第三單元是“生物圈中的綠色植物”。學生通過學習這些內容,了解到生物體就在我們身邊,我們應當關心生物,關注生物學;明確了生物體都有一定的結構層次,細胞是生物體生命活動的基本單位;而且生物體都有很多生命現象;通過學習學生還了解到綠色植物是生物圈中作用很大的一類生物,對生物圈的存在和發(fā)展起著決定性的作用。教材中還設計了5個探究和10實驗活動,是為了激發(fā)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使學生對生物產生興趣。

  三、教學措施

  1、開學初的幾節(jié)生物課,我先對學生進行生物課改培訓,講明我校的課改新教法,讓學生了解我校,重新認識我校,從而,安心地在我校學習。

  2、給學生做好思想工作,講解學習生物的重要性,讓學生重視生物,對生物感興趣,從而很好地學習生物。

  3、針對學情,進行因材施教,分類管理,盡最大努力讓所有學生都學有所得。

  4、根據教材內容,確定教學計劃和方法,認真?zhèn)鋵W案,精心講解,滲透課改新理念。

  5、七年級學生年齡小,各方面都差,而教材內容多,特別是實驗和探究這樣的動手動腦的活動多,勢必就耽誤很多時間,因此,必須強調紀律,抓緊抓好課堂時間。

  6、針對實驗活動,能做的一定做,不能做的也一定認真講,爭取達到實驗效果。

  7、提倡學生課前預習,課上積極參與討論,積極動腦思考,認真學習。

  四、進度安排

  本學期七年級生物教材有7章23節(jié)內容,時間大約有16周,按每周2課時計,共32個課時,時間仍然很緊,下邊是進度安排表:(略)

生物教學設計11

  一、教學設計思想

  教學過程主要在于學生的觀察和分析,這是完成科學探究課的首要環(huán)節(jié)。教師只是適當的啟發(fā)學生的想象,引導學生的思維,鼓勵學生的決定。最后的拓展活動可以靈活進行,既可以從反面襯托出晝夜節(jié)律的意義,也能讓學生切實體會晝夜交替帶給我們的影響。

  二、教學目標

  ◆科學知識目標

  1.對植物或動物在晝夜間的變化感興趣。

  2.能舉例說明晝夜變化對動植物行為有哪些影響。

  ◆科學探究目標

  能夠自己制定研究計劃,探究一種動物或植物的晝夜變化情況。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目標

  1.愿意對植物或動物的行為進行長期觀察。

  2.認識到合理作息對于青少年的重要性。

  三、教學重點

  通過一個選定的實例,發(fā)現晝夜變化對動植物行為的影響。

  四、教學難點

  怎樣選擇一種動植物,確定如何來觀察研究其行為與晝夜變化的關系。

  五、教學用具投影儀、花鐘圖

  六、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

  教師:太陽東升西落。白天,我們會到學校里上學;晚上,我們肯定要睡覺。爸爸媽媽白天也要上班,晚上就會在家里陪著我們??梢?,我們的活動在隨著晝夜的交替而發(fā)生著變化。是不是只有人才會隨著晝夜的交替而發(fā)生變化呢?

  學生:不是。(學生的回答最初只是來源于生活中的小動物,但是通過教師的啟發(fā)引導,他們可以將自己的思路拓展到所有見過或聽說過的生物上。)

  講授新課

  活動一:完成沒有畫完的畫

  師:你能將自己見過的小動物或植物的行為隨著晝夜變化而發(fā)生的不同現象說一說嗎?(教師可以把學生說的一些有代表性的例子寫出來。)

  生:曇花只有在晚上才開放,貓在晚上活動的多。

  師:其實不但生物的行為會隨著白天和黑夜的變化而改變,即使只是在白天或是黑夜里的不同時刻,生物的行為也會發(fā)生變化。(教師指導學生觀察花鐘圖,觀察不同時刻分別有什么花兒開放。并要求學生在觀察的時候,記錄下自己的觀點。)

  (教師設計一些小問題,例如:“牽牛花開放大約在什么時候(幾點鐘)?”之類,讓學生利用花鐘判斷時間。)

  生:(觀察并記錄。)

  師:為什么我們可以根據花鐘來判斷時間呢?你覺得花鐘好不好?(這個討論主要是引起學生對晝夜和時間對動植物影響的話題。)你還知道哪些生物的行為會受到晝夜變化的影響?請把下面的圖畫完成。

  生:小組合作完成教材中沒有完成的圖畫。(展示交流:將自己的畫面進行展示,并說說其中的一些小故事,讓大家增長見識、豐富知識。)

  師小結:大家知道的可真多。有那么多的動物、植物的行為都會隨著晝夜的變化而變化,就讓我們選擇一種生物,對它是怎樣隨著晝夜的交替而變化行為的現象進行觀察研究吧。

  活動二:對()晝夜行為變化的研究

  生:以小組為單位進行活動完成對不同生物的晝夜行為變化的研究,并對研究結果進行匯報。

  師:請同學們討論:生物為什么會發(fā)生晝夜的行為變化?我們人類的晝夜行為變化有什么作用?

  生:(閱讀教材上的資料,了解晝夜節(jié)律的含義,以及生物節(jié)律的意義。)

  師小結:生物節(jié)律與自然界息息相關,并對我們的生活發(fā)揮著巨大的影響。青少年正處于身體快速生張發(fā)育時期,更要注意合理安排作息,保證身體勞逸結合。

  拓展活動:

  學生討論:假如沒有了晝夜變化,世界將會是什么樣子?

  全班交流。

生物教學設計12

  教學目標:

  1.描述生物圈的范圍。

  2.說出生物圈為生物生存提供的基本條件。

  3.認同生物圈是所有生物共同的家園,我們應當了解和愛護這個家。

  教學重點:

  生物圈為生物生存提供基本條件。

  教學難點:

  生物圈是所有生物共同的家園,我們應當了解和愛護這個家。

  教學方法:

  多媒體演示、對比法。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上節(jié)課我們調查了校園里面的生物,知道了生物無所不在,那你們知道,這么多的生物都共同生活在哪個共同的家園中呢?(地球)很好(打開課件,展示地球圖片)這就是我們的地球,那我們是生活在地球的內部還是生活在表面這一層呢?(表面)很好,外面這一圈就是我們生物共同生活的地方,科學家們把它叫做生物圈,很多同學對生物圈不熟悉,我們今天這節(jié)課就是學習關于生物圈的知識。

  (課件中打出生物圈的定義)我們科學家們早就對生物圈下了定義,哪位同學幫老師讀一下生物圈究竟是什么?包括哪兩個方面?(定義:地球上適合生物生存的地方,其實只是地球表面的一薄層,科學家把這一薄層叫做生物圈.包括地球上一切生命有機體及其賴以生存和發(fā)展的環(huán)境)。那我來問一下你們生物圈除了包括生物之外,還包括什么?(生物生活的環(huán)境)很好,那我們的生物圈究竟有多大,能包含這么多東西呢?我們先來看看我們地球的厚度是多少?(12750千米)那生物圈呢?(20千米)看來我們生物圈只占了地球的一小部分,卻有那么多生物生存著。所以生物圈中的生物不是都生活在同一上層面中的,而是我們的生物圈分為三大部分,就是包括大氣圈的底部,巖石圈的表面,水圈的大部。那三大圈中各生活著什么生物?這三大圈是否絕對分開?(小組討論兩分鐘)有的生物可以到達生物圈的各個圈層,例如人,還有沒有別的例子?我們世界的人口將近60億,而我們地球的空間是有限的,科學家們設想能否把我們人類和其他生物移居到其他星球上?比如月球,火星?(不可能,因為那里沒有水,氧氣,溫度太低或太高…)那為什么我們的地球又能生活著各種各樣的生物呢?(因為生物圈有滿足生物生存的各種條件)討論書本P5~6六幅圖片,看各幅圖片中生物圈滿足了它們的哪些條件。完成書本練習:1、向日葵生長需要什么條件?長頸鹿的生活需要什么條件?2、向日葵和仙人掌,牛和海豚的生存條件有什么不同?3、為什么干旱使糧食嚴重減產?分析圖片:熊貓頻臨滅絕的原因?蕉樹枯萎原因?得出結論:動物、植物等所有生存所需要的基本條件是一樣的,它們都需要營養(yǎng)物質、陽光、空氣和水,還有適宜的溫度和一定的生存空間。

  做練習:

  1、生物圈為其中的生物提供的生存條件有X。

  2、下列關于生物圈的說法正確的是

  A.生物圈僅由植物、動物及其中的微生物構成

  B.生物圈包括地球的全部,即地球內部也有生物

  C.生物圈指生物活動能達到的范圍,包括月球

  D.生物圈是指地球上生物及其生存空間的總稱

  3、有人說:“只要有充足的牧草和水,牛羊就能正常生活”,你認為這種看法對嗎?如果不對,說說你的理由。

  布置下節(jié)課準備的內容:如果你翻動花園、庭院中的花盆或石塊。,常常會看到一些身體略扁、長橢圓形、灰褐色或黑色的小動物在爬動,這就是鼠婦又叫潮蟲。下節(jié)課每小組至少要抓到五只回來做實驗,抓好時要把它們放在濕的土中養(yǎng)著,而且避免光照,不然很容易死。

  教學后記:

  同學們對于一些熊貓,蕉樹等接近生活的圖片比較感興趣,以后可以多舉這方面的例子。

  教學反思:

  因為這節(jié)課的理論知識比較多,而且知識點相對簡單,只是介紹生物生存的基本條件,學生很容易精神不集中,應該考慮多用一些有趣的事例或者圖片供學生思考,像講到為什么其他星球沒有生物,應該多找一些其他星球的資料告訴學生,讓學生更深刻地理解到目前為止,我們的地球只有一個,要保護地球的意識。學生對于做練習比較感興趣,如果時間允許,也可以考慮每講完一個知識點安排一至兩題練習,加強學生知識點的同時也能活躍學生的思維,調動他們的積極性。

生物教學設計13

  教學目標:

  1、了解這首詩的作者生平及相關背景知識。

  2、在誦讀的基礎上能夠熟練背誦《畫菊》和《梅花》。

  3、理解“疏籬”“趣無窮”“抱香死”等疑難詞語的意思。

  4、反復誦讀、體會兩首詩的藝術特色及語言風格。

  5、引導學生學習菊花獨立自主、堅強不屈的品質。

  教學重點:

  在誦讀的基礎上能夠熟練背誦《畫菊》和《梅花》。理解“疏籬”“趣無窮”“抱香死”等疑難詞語的意思。

  教學難點:

  反復誦讀、體會兩首詩的藝術特色及語言風格,學習菊花獨立自主、堅強不屈的品質。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師:老師知道大家一定都認識菊花,你喜歡菊花嗎?為什么?學生交流

  揭題《畫菊》。(板書詩題:畫菊)。

  二、初讀詩歌,整體感知。

  1、學生自由讀《畫菊》。

  2、檢查初讀情況。

  (1)指名讀古詩,集體正音。 (2)學生嘗試用簡單的話語說說詩的含義。

  3、學生再次自由讀古詩。要求:邊讀邊想詩句的意思,畫出不理解的詞句。

  4、師生探索,弄懂詩意

  (1)借助工具書,自己理解詩句含義。 (2)逐句交流自己的理解,互相啟發(fā)、補充。

  5、集體交流,了解《畫菊》大意。(指名說自己對詩句的理解)

  三、釋義詩中難解詞語。

  1、疏籬:稀疏的籬笆。

  2、趣味窮:趣味無窮盡。

  3、抱香死:帶著芳香枯死。

  師:現在你能完整的說一說這首詩的意思嗎?學生試著交流。

  4、帶著理解,學生再次練習有感情地朗讀這首詩。

  四、拓展活動。

  學生在語文課上已經都學過《梅花》,所以學生基本都能熟練誦讀。

  學生根據原有的基礎交流詩的含義。

  老師小結:

  墻角有幾枝梅花冒著嚴寒獨自開放。為什么遠看就知道潔白的梅花不是雪呢?那是因為梅花隱隱傳來陣陣的香氣。梅花,香色俱佳,獨步早春,具有不畏嚴寒的堅強性格和不甘落后的進取精神,因而歷來為詩人們所吟詠,所歌頌。在我國古代為數眾多的詠梅詩中,王安石的《梅花》堪稱一首饒有特色、膾炙人口的佳作。

  教學反思

  xxxxx

生物教學設計14

  一、課程概況

  生物化學是研究生命化學的科學,它在分子水平上探討生命的本質,即研究生物體的化學組成及化學變化規(guī)律的科學。醫(yī)學生物化學主要研究人體的生物化學,它是一門重要的醫(yī)學基礎課程。近年來,生物學、微生物學、免疫學、生理學和病理學等基礎醫(yī)學學科的研究均深入到分子水平,并應用生物化學的理論和技術解決各個學科的問題。同樣,生物化學與臨床醫(yī)學的關系也很密切。近代醫(yī)學的發(fā)展經常運用生物化學的理論和方法來診斷、治療和預防疾病,而且許多疾病的機理也需要從分子水平上加以探討。生物化學課程為其它醫(yī)學基礎課程和臨床醫(yī)學課程提供必要的理論基礎,是醫(yī)學各專業(yè)的必修課。

  本課程適應醫(yī)科類各專業(yè)的學生學習。學生必須具備化學的基礎知識。通過本課程的學習,使學生理解生物分子的結構與生理功能,以及兩者之間的關系;理解生物體重要物質代謝的基本途徑、主要生理意義、調節(jié)以及代謝異常與疾病的關系;理解基因信息傳遞的基本過程、基因表達調控的概念;理解各組織器官的代謝特點及它們在醫(yī)學上的意義。根據課程的分工,有關血液凝固、纖維蛋白溶解、氣體運輸、各種激素的結構與功能,及腎臟的有關內容歸入生理學課程。本課程的同期及后續(xù)課為醫(yī)學免疫學與微生物學、病理學、藥理學等。

  第一部分為生物分子的結構與功能,包括第1~4章,內容為蛋白質化學、核酸化學和酶。第二部分為物質代謝與調節(jié),包括第5~10章,內容為糖代謝、脂代謝、生物氧化、氨基酸代謝、核苷酸代謝、物質代謝的聯系與調節(jié)。

  第三部分為遺傳信息的傳遞,包括第11~14章,內容為DNA的生物合成——復制、RNA的生物合成——轉錄、蛋白質的生物合成——翻譯、基因表達調控與基因工程。

  第四部分為重要組織器官代謝,包括第15~20章,內容為肝膽生化、血液生化、骨骼與磷鈣代謝、水、電解質和酸堿平衡、營養(yǎng)生化。

  第一部分生物分子的結構與功能

  第一章蛋白質化學

  要求掌握

  1.蛋白質的重要生理功能;

  2.掌握蛋白質的含氮量及與蛋白質定量關系;

  3.蛋白質的基本結構單位;

  4.掌握蛋白質一、二、三、四級結構的概念;

  5.掌握結構與功能的關系。

  熟悉

  1.氨基酸的酸性、堿性、含硫、含羥基及芳香族氨基酸;

  2.熟悉蛋白質的重要理化性質及其在醫(yī)學中的應用。

  提要:

  本章著重從蛋白質的基本化學組成、分子結構以及結構與功能的關系、理化性質和分類等方面進行講述。

  一、蛋白質的元素組成

  蛋白質是各種生命現象的主要物質基礎,是各種組織的基本組成成分。人體內蛋白質含量約占人體干重的45%。其主要元素有碳、氫、氧、氮、硫等,其中氮的含量比較恒定,平均為16%左右。這是蛋白質元素組成的重要特點,也是蛋白質定量測定的依據。通常只要測定出生物樣品中的含氮量,就可用樣品中含氮的克數乘以6.25=樣品中蛋白質的克數來計算蛋白質的含量。

  二、蛋白質分子的基本結構單位—氨基酸

  氨基酸是蛋白質的基本組成單位。組成蛋白質的氨基酸有20種,它們在結構上都有一個共同點,即在α-碳原子上都結合有氨基或亞氨基,都為L型α-氨基酸。所有的氨基酸都含有堿性的氨基,又含有酸性的羧基,因此是兩性電解質,在不同的pH值溶液中,可帶不同的電荷。當氨基酸處在某一pH值溶液中時,氨基酸所帶的正、負電荷數相等,此時溶液的pH值為該氨基酸的等電點(pI)。不同的氨基酸有各自特定的等電點。氨基酸由于和茚三酮反應發(fā)生顏色變化,故可用于氨基酸的定性和定量測定。

  三、蛋白質的分子結構

  由一個氨基酸的羧基予另一個氨基酸的氨基脫去一分子水形成的鍵稱為肽鍵。肽鍵是蛋白質結構中的基本鍵。根據多肽鏈中氨基酸的殘基數分別稱為二肽、三肽、寡肽或多肽。

  多肽鏈是蛋白質分子的最基本結構形式。蛋白質多肽鏈中氨基酸按一定排列順序以肽鍵相連形成蛋白質的一級結構。蛋白質的一級結構是其高級結構的基礎。蛋白質分子中的多肽鏈經折疊盤曲而具有一定的構象稱為蛋白質的高級結構。高級結構又可分為二級、三級和四級結構。維持蛋白質高級結構的化學鍵主要是次級鍵,有氫鍵、離子鍵、疏水鍵、二硫鍵以及范德華引力。

  蛋白質的二級結構是指在一級結構基礎上多肽鏈本身折疊或盤曲所形成的局部空間構象,主要的有α-螺旋和β-片層結構。蛋白質的三級結構是多肽鏈在二級結構的基礎上進一步盤曲、折疊而形成的整體構象。某些蛋白質具有三級結構即可表現生物學活性,三級結構是其分子結構的最高形式。許多蛋白質分子是由兩條或兩條以上具有三級結構的多肽鏈相互聚合而成的蛋白質分子稱為蛋白質的四級結構,其中每一個具有三級結構的多肽鏈稱為亞基或亞單位。亞基之間借次級鍵締合在一起,形成寡聚體或多聚體。其中每個亞基單獨存在時無生物學活性。但并非所有蛋白質分子均具有四級結構形式。

  蛋白質的功能與其特異的構象有密切關系,而一級結構對空間結構有決定作用。即蛋白質的一級結構是其生物學功能的基礎。蛋白質一級結構不同,其生物學功能不同,各種蛋白質的特定功能是由其特殊的結構決定的。蛋白質的一級結構改變而使生物學功能發(fā)生很大的變化。蛋白質的空間結構直接與其生物活性相關,空間結構發(fā)生改變,其生物學活性也隨之改變。

  四、蛋白質的理化性質

  1.兩性游離和等電點:蛋白質的部分理化性質與氨基酸相同,如某些呈色反應等。根據蛋白質的兩性游離性質,采用電泳方法可對蛋白質進行分離、純化鑒定和分子量的測定。

  2.高分子化合物的性質:如膠體性質,易沉淀,不易透過半透膜。根據蛋白質這些性質可用透析法分離蛋白質,利用超速離心法既能分離、純化蛋白質,又能測定蛋白質分子量。天然蛋白質常以穩(wěn)定的親水膠體溶液形式存在,這是由于蛋白質顆粒表面存在水化膜和表面電荷。如除去這兩個穩(wěn)定因素,蛋白質就可發(fā)生沉淀。例如調節(jié)蛋白質溶液的pH到等電點,加入脫水劑去除水化膜。常采用鹽析、有機溶劑和某些酸類或重金屬離子等都可使蛋白質沉淀。

  3.蛋白質的沉淀:蛋白質的沉淀和變性反應是不同的兩個概念。蛋白質在某些理化條件下,空間結構發(fā)生變化而喪失其生物活性稱為變性。分散在溶液中的蛋白質分子發(fā)生凝聚,并從溶液中沉淀、析出的現象,成為蛋白質的沉淀。根據沉淀的方法和條件不同,蛋白質的沉淀可能是變性的,也可能是未變性。

  第二章核酸化學

  要求掌握

  1.DNA和RNA分子組成的異同;

  2.掌握多核苷酸鏈中單核苷酸之間的連接方式及多核苷酸鏈的方向性;

  3.掌握DNA雙螺旋結構模型要點、堿基配對規(guī)律;

  4.掌握核酸的紫外吸收特性、DNA變性、Tm、復性及雜交的概念。

  熟悉

  1.核酸的分類、細胞分布及生物學功能;

  2.熟悉核酸的平均磷含量與核酸定量之間的關系;

  3.熟悉核苷酸、核苷和堿基的基本概念;

  4.熟記常見的核苷酸的縮寫符號;

  5.熟悉體內重要的環(huán)核苷酸cAMP和cGMP;

  6.熟悉rRNA、mRNA、tRNA的結構特點及功能。

  提要:

  1.核苷酸的分子組成

  核酸分子主要由碳、氫、氧、氮和磷等元素組成,含磷量為9%~10%,可通過測定磷含量來估計樣品中核酸含量。核酸的基本組成單位是核苷酸,核酸是由數十個到數十萬個核苷酸連接而成的,故也稱為多核苷酸。核苷酸由堿基、戊糖和磷酸組成。堿基又分為嘌呤堿和嘧啶堿兩類。戊糖可分為核糖和脫氧核糖。DNA中的堿基和戊糖與RNA的有所不同。DNA分子中主要有A(腺嘌呤)、T(胸腺嘧啶)、G(鳥嘌呤)和C(胞嘧啶)四種堿基,戊糖為脫氧核糖;RNA分子中堿基成分多為A、U(尿嘧啶)、G和C,戊糖為核糖。此外,DNA和RNA還含有少量稀有堿基。

  堿基和戊糖縮合后的生成物稱核苷。嘌呤和嘧啶可分別與核糖以糖苷鍵相連,形成嘌呤核苷或嘧啶核苷。嘌呤和嘧啶同樣也可與脫氧核糖以糖苷鍵相連,形成各種脫氧核苷。核苷與磷酸以磷酯鍵相連,可形成2’-,3’-或5’-核糖核苷酸。脫氧核苷與磷酸借助磷酯鍵相連可形成3’-或5’-脫氧核糖核苷酸。

  在生物體內大量游離存在的多是5’-核苷酸(NMP)。5’-核苷酸的磷酸基上往往可以再連接一分子磷酸或二分子磷酸,形成二磷酸核苷(NDP)或三磷酸核苷(NTP)。脫氧核苷酸(dNMP)也可以再連接一分子或二分子磷酸,形成脫氧二磷酸核苷(dNDP)或脫氧三磷酸核苷(dNTP)。在體內有一些游離的核苷酸及其衍生物在代謝中起重要作用。如多種三磷酸核苷特別是ATP是重要的直接供能物質。4種NTP和dNTP是合成RNA和DNA的原料。

  cAMP(環(huán)化腺苷酸)和cGMP(環(huán)化鳥苷酸)是多種激素作用的第二信使,調節(jié)細胞內多種物質代謝。一些游離核苷酸的衍生物是體內一些重要酶的輔酶,參與生物氧化和各種物質代謝過程。

  2.DNA分子的空間結構

  核酸是遺傳的物質基礎。各種生物都含有兩類核酸,即核糖核酸(RNA)和脫氧核糖核酸(DNA)。病毒只含有DNA或RNA。DNA是遺傳信息的載體,其絕大部分存在于細胞核內。RNA與蛋白質的合成密切相關,主要分布在細胞質中。

  在多核苷酸鏈中,脫氧核苷酸的連接方式、數量和排列順序稱為DNA的一級結構。組成核酸的核苷酸按一定順序排列,以3’,5’-磷酸二酯鍵相連的鏈式結構。首尾分別為5’-磷酸基及3’-羥基,即按5’?3’方向書寫。二級及三級結構統(tǒng)稱高級結構,DNA和RNA各有特點。DNA的二級結構特點是雙鏈雙螺旋、兩條鏈反向平行、堿基向內互補(A-T,G-C)。每個堿基對的兩堿基處于同一平面,該平面垂直與雙螺旋的中心軸。配對堿基之間的氫鍵和范德華引力使該結構穩(wěn)定。無論DNA雙螺旋結構形式如何,DNA分子中兩條多核苷酸聯的堿基排列順序總遵循堿基互補規(guī)律的。只要其中一條鏈排列順序確定,另一條也隨確定。DNA的三級結構是在二級結構基礎上進一步形成的超螺旋結構。如真核細胞DNA的雙鏈纏繞在組蛋白上構成核小體,它是染色體的基本單位。

  3.RNA的分子結構

  RNA為單鏈結構,局部可因堿基互補配對(A-U,C-G)以氫鍵相連形成雙螺旋結構。不參加配對的堿基所形成的單鏈則被排斥在雙鏈外,形成環(huán)狀突起。這就是RNA的二級結構。RNA按功能不同分為三類,即信使RNA(mRNA)、轉運RNA(tRNA)及核蛋白體RNA(rRNA)。每三個堿基對應一種氨基酸,因此其堿基排列順序決定了由它指導合成的蛋白質多肽鏈的氨基酸排列順序。

  mRNA攜帶了DNA的遺傳信息,在蛋白質合成中作為合成蛋白質的模板起傳遞遺傳信息的作用。

  tRNA的二級結構最具特色,呈三葉草型。其主要功能部位有二個,一是氨基酸臂的3’末端為-CCA-OH,起特異結合氨基酸作用;二是有一個反密碼環(huán),環(huán)上有反密碼子,與mRNA上的密碼子反向互補,于是由tRNA攜帶的氨基酸可被轉運到與密碼子對應的部位,因此tRNA具有攜帶轉運氨基酸的作用。tRNA的三級結構為倒“L”型,是天然狀態(tài)下的構象。

  rRNA不單獨存在,它與蛋白質結合為核蛋白體,分為大小亞基,存在于粗面內質網與胞漿中。核蛋白體是蛋白質生物合成的場所。

  3.核酸的理化性質和應用

  酸堿性:由于DNA和RNA的多核苷酸鏈上既有酸性的磷酸基團,又有堿基上的堿性基團,因此它也是兩性電解質。在一定pH溶液中可帶某種電荷,故可用電泳方法將其分離。核酸通常顯酸性,易與金屬離子生成鹽,此時可加入乙醇或異丙醇使其沉淀析出。

  高分子特性:如:膠體性質。

  紫外吸收特性、變性、復性與雜交特性::核酸在260nm處有吸收峰,可用于定量分析。核酸還具有高分子化合物的某些性質,如粘度大,沉降速度快。核酸在某些條件下會發(fā)生氫鍵斷裂,雙螺旋結構松散分開即為核酸的變性,但無共價鍵的斷裂。核酸變性后理化性質發(fā)生改變,如紫外(260nm)吸收峰值增高,粘度降低。核酸熱變性時,其紫外光吸收峰值達到最大值一半時的溫度稱解鏈溫度(Tm)。Tm值大小與核酸分子中的G-C對含量多少及核酸分子的長度有關。核酸熱變性后,溫度再緩慢下降,解開的兩條鏈又可重新締合而形成雙螺旋,此即為核酸的復性。不同來源的變性核酸一起復性,有可能發(fā)生雜交,核酸分子雜交在分子生物學研究中是一項應用較多的重要實驗技術。

  第三章酶

  要求掌握

  1.酶、酶的活性中心、必需基團、酶原的激活、同工酶和變構酶的概念;

  2.酶的化學組成、特性和結合蛋白酶(全酶)類的特性;

  3.影響酶促反應的因素;

  4.米氏方程和米氏常數的意義;

  5.競爭性抑制作用的概念;

  6.三種抑制作用對最大速度和Km的影響。

  提要:

  生物體內所有的反應均在常溫、常壓和近中性溫和的內環(huán)境條件下進行。這是因為生物體內存在著一種生物催化劑一—酶。酶是由活細胞產生,能在體內外對其底物(作用物)起催化作用的一類蛋白質。酶與一般催化劑的不同點在于酶具有極高的催化效率、高度專一性(特異性)、高度不穩(wěn)定性和酶活性的可調控性。

  酶按其分子組成可分成單純蛋白酶和結合蛋白酶(全酶)兩類。前者酶分子全部由氨基酸組成,如蛋白酶、脂肪酶、淀粉酶等。結合蛋白酶的分子組成除含蛋白質部分(稱酶蛋白)外,還含有非蛋白質部分(稱輔助因子),根據與酶蛋白結合的牢固程度不同又可分為輔基和輔酶。輔助因子由金屬離子、B族維生素衍生物等組成。酶蛋白與輔酶(輔基)的關系是:一種酶蛋白只能與一種輔酶(輔基)結合生成一種全酶,催化一種反應,而一種輔酶(輔基)可與多種酶蛋白結合生成不同全酶,催化不同的反應。因而酶蛋白決定反應專一性,輔酶則具體參加反應。酶蛋白與輔酶單獨存在時均無活性,只有結合成全酶,才有活性。

  酶的本質是蛋白質,在某一區(qū)域,集中了與酶活性密切相關的集團,稱為酶的必需集團,這些必需集團比較集中,并構成一定的空間構象,直接參與酶促反應的區(qū)域稱為酶活性中心。

  酶促反應動力學研究各種因素對酶反應速度的影響。主要因素有:作用物濃度,酶濃度,pH,溫度,激動劑及抑制劑。Km值是當反應速度為最大速度的一半時的底物濃度,它表示酶與底物的親和力,Km值越大,親和力越小,反之Km值越小親和力越大。

  由于本部分介紹的內容是基礎知識,請同學自己加以總結。

  第二部分為物質代謝與調節(jié)

  第二部分物質代謝與調節(jié)—糖、脂類代謝及生物氧化

  生命活動最重要特征之一是生物體內各種物質按一定規(guī)律不斷進行新陳代謝,以實現生物體與外界環(huán)境的物質交換及自我更新與機體內環(huán)境的相對穩(wěn)定。物質代謝中絕大多數化學反應實在細胞內優(yōu)美催化而進行的。各種物質代謝之間有著廣泛的聯系,而且集體具有嚴密的調節(jié)控制能力,構成一個統(tǒng)一的整體。物質代謝的正常進行是生命過程所必需的,這一部分主要介紹糖代謝、脂類代謝、生物氧化、氨基酸代謝、核苷酸代謝、及各種物質代謝的聯系與調節(jié)規(guī)律。

  第四章糖代謝

  要求:

  掌握血糖濃度正常值、血糖的來源與去路、肝臟和激素對血糖的調節(jié)作用;掌握糖酵解的基本反應過程、限速酶、ATP的生成及糖酵解的生理意義;掌握糖有氧氧化的基本反應過程、限速酶、ATP的生成及生理意義;掌握糖原合成與分解的生理意義;掌握糖異生途徑的限速酶、生理意義及乳酸循環(huán)概念;掌握關鍵酶及磷酸戊糖途徑的生理意義;掌握糖耐量試驗的意義。

  熟悉糖原合成與分解的基本反應過程、限速酶;熟悉糖異生的概念及基本反應過程。提要:糖是體內重要的能源物質,也可以作為組成細胞的結構成分。食物中的糖類主要是淀粉,經消化作用水解為葡萄糖后被吸收。吸收后主要經門靜脈入肝,一部分在肝細胞中合成糖原或轉化為其它物質,其余則以血糖形式進入大循環(huán)供各組織利用。

  一、血糖

  血液中的葡萄糖即為血糖,是糖的運輸形式。血糖濃度的相對恒定對保證組織器官,特別是大腦的正常生理活動具有重要意義,因為腦組織所需能量主要依靠血中葡萄糖的氧化分解供給。正常人空腹血糖濃度為70~110mg/dL(4.5~5.5mmol/L)。血糖

  濃度的相對恒定依靠體內血糖的來源和去路之間的動態(tài)平衡來維持。

  血糖的來源主要包括四方面,主要代謝去路包括五方面,而血糖濃度的相對恒定依賴于血糖來源與去路的平衡。肝臟可進行糖原合成、糖原分解和糖異生過程,是調節(jié)血糖濃度的最重要器官。肌糖原對血糖濃度也有一定調節(jié)作用,但不能直接調節(jié)血糖,需通過乳酸循環(huán)方可調節(jié)血糖濃度。葡萄糖在肌肉合成肌糖原,肌糖原分解產生大量乳酸,通過血液循環(huán)運送到肝臟,經糖異生作用轉變?yōu)槠咸烟且匝a充血糖。該葡萄糖經血液循環(huán)又可被運送到肌肉合成肌糖原,上述過程稱為乳酸循環(huán)。

  血糖主要在神經、激素的調節(jié)下維持恒定。其中降低血糖的激素有胰島素,升高血糖的激素有胰高血糖素、腎上腺素、糖皮質激素、生長激素。這些激素在不同環(huán)節(jié)上影響糖代謝,調節(jié)血糖代謝。

  二、糖的分解代謝

  糖在體內分解代謝主要通過糖酵解、有氧氧化及磷酸戊糖途徑。

  糖酵解是指葡萄糖或糖原經過一系列反應生成丙酮酸的過程。它在機體各組織中普遍存在。催化此代謝途徑的酶存在于細胞胞液中。其中己糖激酶(在肝中為葡萄糖激酶)、磷酸果糖激酶和丙酮酸激酶是糖酵解過程的三個限速酶。糖酵解可產生少量能量:1分子葡萄糖經糖酵解凈生成2分子ATP,糖原中的每1分子葡萄糖殘基經糖酵解凈生成3分子ATP,糖酵解的主要生理功用是在無氧條件下提供機體能量。

  糖的有氧氧化是指葡萄糖或糖原在有氧條件下,徹底氧化成C02和H20,并產生大量能量。

生物教學設計15

  教學目標

  1.能用圖表記錄由于晝夜交替的影響,動、植物和人的變化情況;會描述生物每天在行為或特征方面的變化,如夜行性動物的行為、植物開花情況的變化;能嘗試用不同的方式分析和解讀動、植物隨晝夜變化的行為特點。

  2.樂于用學到的知識改善生活;意識到人與自然要和諧相處。

  3.觀察動植物和人的晝夜行為變化,知道晝夜變化對動植物的行為產生的影響。

  教學重難點:

  1、能用不同的方式分析和解讀動植物隨晝夜變化的行為特點

  2、樂于用學到的知識改善生活;意識到人與自然要和諧相處,培養(yǎng)學生的環(huán)保意識。

  教具準備:

  課件、動植物錄像、圖片資料、記錄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ńY合同學們生活中的一些奇特而又常見的現象引入)同學們,到了晚上你為什么會睡覺?早上即使沒有人叫你,你也會按時醒來?出示投影:“夜來香傍晚時花朵都會綻放,發(fā)出陣陣香氣?!边@一切都與什么有關呢?到底是什么影響著動物和植物的生活呢?(學生自由猜想、交流、匯報)

  由此引入新課:《晝夜與生物》

  2.引導學生進行猜想與假設。

  同學們,人生命的四大特征包括脈搏、呼吸、體溫、血壓。在一天中,你的這四個特征會有變化嗎?如果有,在各個階段是如何變化的?

  讓同學們可以憑著自己的生活經驗來猜一猜。

  在人的一天中,脈搏、呼吸、體溫、血壓會發(fā)生怎樣的變化?

 ?。▽W生簡單匯報)

  看來,同學們各有各的想法。下面,老師給你們提供一張表,請同學們把自己的想法記錄下來,我們來看看同學們的想法是什么?

 ?。ń處煘槊總€同學發(fā)一張記錄表,內容如下)

  身體的活動情況

 ?。ㄊ正R同學們的記錄表)現在,同學們的想法都在這里了,你們預測的對不對呢?想不想知道?

  同學們,課前我們已經收集了自己一天中身體活動的各項數據等資料,下面以小組為單位將你們收集的資料、數據進行交流仔細觀察,把其中的秘密給揭開,好二、小組合作探究一:認識一天中人的生活節(jié)律

  1.同學們,下面分小組交流自己一天中身體情況的各項數據。通過對數據的分析學生將自己一天中身體活動情況的記錄進行交流,教師巡回指導。

  2.同學們,通過對數據的分析,你有什么發(fā)現?

 ?。▽W生大膽發(fā)言交流發(fā)現)

  3.同學們:當早晨醒來時,人體會發(fā)生心跳、呼吸加快等一系列變化;傍晚時分,體溫會比清晨時升高約1C,血壓也從早晨起床時的一天最低點升至晚上的一天最高點;夜里,心跳頻率和體溫開始下降。這是人類長期“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形成的節(jié)律。

  三、小組合作探究二:晝夜更替對植物的影響

  1、(教師展示多媒體課件:牽?;▓D片)同學們:你們知道圖中的牽?;ㄊ鞘裁磿r間開放的嗎?

【生物教學設計】相關文章:

1.生物教學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