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仁宗康定元年到慶歷二年(1040年-1042年)期間,西夏皇帝元昊對宋又發(fā)動多次大規(guī)模的軍事進攻,雙方損失都很大,結果在1044年(慶歷四年)訂立和約。史稱慶歷和議。和議規(guī)定:元昊取消帝號,接受宋朝冊封;宋方每" />

97人妻99超视频_色七七在线免费观看视频_日本一本久a久久精品综合_国产精品自在在线午夜

慶歷新政歷史資料介紹,慶歷新政引起保守派的強烈反對

時間:2021-11-16 17:07:00 文化
  慶歷新政

  宋仁宗康定元年到慶歷二年(1040年-1042年)期間,西夏皇帝元昊對宋又發(fā)動多次大規(guī)模的軍事進攻,雙方損失都很大,結果在1044年(慶歷四年)訂立和約。史稱慶歷和議。和議規(guī)定:元昊取消帝號,接受宋朝冊封;宋方每年給西夏銀7.2萬兩,絹15.3萬匹,茶3萬斤,稱“歲賜”;開放雙方邊境貿易等。慶歷和議訂立后,西北邊境平靜了20多年。

  早在宋太宗、真宗時期,已有一些人就提出了變法的主張。宋仁宗天圣三年(1025年),范仲淹上書朝廷,主張改革政治。兩年后,范仲淹在應天府掌教書院時,又有《上相府書》,提出同樣的建議,但未被采納。慶歷年間,宋仁宗迫于形勢,責成參知政事范仲淹等人提出改革的意見。慶歷三年九月,范仲淹向仁宗上了一封《答手詔條陳十事》的奏疏,指出當時的情況是內憂外困,不能不加以改革,并提出十項改革主張,包括整頓吏治、培養(yǎng)人才、發(fā)展生產、加強武備等四個方面內容,而以整頓吏治為中心,以裁減冗官、選拔“賢能”為整頓吏治的手段。

  他認為有了“賢能”的官吏,就能夠搞好政治,使百姓“各獲安寧,不召禍亂”,緩和社會矛盾。同年,仁宗頒布了幾道詔令,推行了范仲淹等人的主張,即所謂“慶歷新政”。但變法主張觸犯 了一部分官僚地主的利益,一開始便引起保守派的強烈反對,僅僅一年左右,范仲淹等人就相繼被迫離職,變法隨之流產。到1066年(治平三年),西夏又開始挑釁,戰(zhàn)爭又不斷繼續(xù)。長期的戰(zhàn)亂使廣大北方地區(qū)的農民遭受宋、遼和西夏統(tǒng)治者的重重迫害,生產和生活都受到很大的影響。

  北宋簡介

  北宋(960—1127年)是中國歷史上的一個朝代,與南宋合稱宋朝,又稱“兩宋”。以其建都于北方汴梁(今河南開封市),為別于南宋而史稱北宋。北宋乃由后周末帝禪讓趙匡胤開始。太祖即位后將手握重兵的將軍與地方官吏的武將軍權予以剝奪,委以虛職,并改以文官帶軍,將軍權與財政大權全部集中到中央。免于出現(xiàn)唐朝藩鎮(zhèn)割據(jù)的局面。但是這也導致宋朝在對遼及西夏的戰(zhàn)爭中失敗。靖康元年(1126年)金兵攻入開封,次年滅亡。共歷9帝,167年。宋朝是中國古代歷史上經濟與文化教育最繁榮的時代,北宋時的國民生產總值占據(jù)世界的60%。北宋的最大統(tǒng)治區(qū)域北以今海河、河北霸州、山西雁門關為界與遼相交;西北以陜西橫山、甘肅東部、青海湟水與西夏交界;西南以岷山、大渡河與青藏高原、大理國交界,以廣西與越南交界。太平興國五年(980年)全國有6,499,145萬戶。

【慶歷新政歷史資料介紹,慶歷新政引起保守派的強烈反對】相關文章:

1.慶歷新政歷史資料介紹,慶歷新政引起保守派的強烈反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