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鍔,原名艮寅,字松坡,漢族,湖南寶慶(即今邵陽市洞口縣)人,是中華民國初年的杰出軍事領(lǐng)袖。蔡鍔一生中,做了兩件大事:一件是辛亥革命時期在云南領(lǐng)導了推翻清朝統(tǒng)治的新軍起義;另一件是四年后積極參加了" />

97人妻99超视频_色七七在线免费观看视频_日本一本久a久久精品综合_国产精品自在在线午夜

蔡鍔簡介_護國大將軍蔡鍔_蔡鍔與小鳳仙的故事

時間:2021-11-16 16:56:32 文化

  蔡鍔簡介:

  蔡鍔,原名艮寅,字松坡,漢族,湖南寶慶(即今邵陽市洞口縣)人,是中華民國初年的杰出軍事領(lǐng)袖。蔡鍔一生中,做了兩件大事:一件是辛亥革命時期在云南領(lǐng)導了推翻清朝統(tǒng)治的新軍起義;另一件是四年后積極參加了反對袁世凱稱帝、維護民主共和國政體的護國軍起義。其遺著被編為《蔡松坡集》。

  蔡鍔在一生中,注意辨別政治風云,順應(yīng)歷史潮流,投身革命運動;在軍事理論和戰(zhàn)爭實踐方面都作出了較突出的貢獻。特別是在護國戰(zhàn)爭中,他抱病參戰(zhàn),指揮劣勢軍隊頂住了優(yōu)勢敵人的進攻,逼迫敵軍停戰(zhàn)議和,表現(xiàn)了他堅定不移、臨危不懼的精神和為國為民戰(zhàn)斗到底的英雄氣概。

  在作戰(zhàn)指導方面,他注意及時總結(jié)經(jīng)驗,克服初戰(zhàn)時存在的某些急躁性和片面性,根據(jù)戰(zhàn)場態(tài)勢的變化,及時修改作戰(zhàn)計劃,調(diào)整兵力部署,力求主動,避免被動,基本體現(xiàn)了他自己所主張的“因時以制宜,審勢以求當,未可稍有拘滯”的戰(zhàn)爭指導思想。

  護國大將軍蔡鍔的一生

  蔡鍔(1882年12月18日-1916年11月8日),原名艮寅,字松坡,漢族,湖南寶慶(即今邵陽市)人。蔡鍔曾經(jīng)發(fā)動反對袁世凱洪憲帝制的護國戰(zhàn)爭,是中華民國初年的杰出軍事領(lǐng)袖。有人這么總結(jié)蔡鍔:他是從底層出來的精英,下面來看看這位歷史名人的故事。

  蔡鍔學習刻苦,但從小就很瘦弱,從六歲讀書開始,從家中到學堂,都是他父親背著;稍大點以后,從武岡州到邵陽府,上百里山路,還是父親背著。蔡 鍔小時候就已經(jīng)習慣了晚上讀書讀到深夜。父親為了讓他少看點書,想了一個辦法,每天晚上在給他的油燈加油的時候,只加一點點油,油點盡了他就得睡覺??墒?沒想到,蔡鍔把那個燈頭弄得很小很小,還是讀得很晚,父親心疼兒子,后來干脆給他再多加一點油。

  1897年,湖南巡撫陳寶箴力推變法維新,在長沙創(chuàng)辦時務(wù)學堂,15歲的小秀才蔡鍔脫穎而出,成為時務(wù)學堂第一班年齡最小的學生。蔡鍔 很幸運,遇到了譚嗣同、梁啟超、唐才常等這樣一群老師。維新變法失敗后,時務(wù)學堂的高材生一夜之間變成無人敢收的“問題學生”,蔡鍔奔赴日本求學。

  蔡鍔將軍,蔡鍔與小鳳仙,護國大將軍蔡鍔

  18歲痛失師友,重創(chuàng)讓他決心投筆從戎

  1900年的6月,自立軍在安徽大通打響了起義的第一槍,跟隨梁啟超學習的11個時務(wù)學堂學生,從日本千里迢迢趕回國內(nèi),想要參加唐才常在漢口領(lǐng)導的起義。

  唐才常舍不得讓蔡鍔犧牲,把他派到湖南來。幾天后,起義失敗,唐才常被殺,蔡鍔的11個同學死了8個,這是繼譚嗣同被殺、梁啟超流亡后,蔡鍔經(jīng)歷的第二次大的創(chuàng)痛。

  回到日本之后,他的心態(tài)跟過去不一樣了,他認為中國不缺少學者,也不缺宣傳家、鼓動家,中國缺少優(yōu)秀的軍人。于是,他改名蔡鍔,打定主 意要做那種足智多謀的軍事領(lǐng)袖。1901年12月,蔡鍔進入日本東京成城學校學習陸軍,之后又考入日本陸軍士官學校學習騎兵。1904年,蔡鍔以優(yōu)異的成 績從日本陸軍士官學校畢業(yè),與步兵科的蔣百里、工兵科的張孝準并稱為中國“士官三杰”.

  這個時期,蔡鍔發(fā)表了大量文章。他的《軍國民篇》后來被日本編入教材,一版再版。他還參加了鄒容的《革命軍》的撰寫。那真是一個神奇的時代,中華民族一下子涌現(xiàn)了那么多的天才,那么年輕就那么有見解,那么有勇氣。

  李宗仁回憶校長蔡鍔:“我們對他敬若神明。”

  1904年,22歲的蔡鍔從日本軍校畢業(yè),成了各省督撫爭相延攬的對象,因為朝廷編練新軍急需人才。

  蔡鍔在廣西干了5年,當了若干個軍校的校長。李宗仁是廣西陸軍小學堂第三期畢業(yè)生,其實他在第二期就考上了,但在開學報到時遲到了十分 鐘,蔡鍔堅決不要,讓他第二年繼續(xù)考。李宗仁說:“我們對他敬若神明。” 蔡鍔率領(lǐng)著學生練習各種器械體操,他的技藝讓學生感覺難以置信。

  1910年7月,蔡鍔成了廣西軍界的大佬。他很善于掩藏自己,出進都坐著大轎,開口都是官方語言,這樣使得同盟會的成員很不放心讓他掌 握廣西的軍權(quán)。廣西的經(jīng)濟實力支撐不了那么多新軍,要裁剪學員,于是考試決定去留。然而考試及格的多是湖南人,蔡鍔又是湖南人,同盟會抓住這一點,鼓動廣 西學生造反,要求驅(qū)逐蔡鍔。地方官感覺到這么鬧下去不行,跟蔡鍔說:“你辭職吧!”蔡鍔一聽二話不說馬上辭職。

  發(fā)起“重九起義”,以仁慈之心掌兵

  1911年初,應(yīng)云貴總督李經(jīng)羲之邀,蔡鍔來到云南,7月就任新軍第19鎮(zhèn)第37協(xié)協(xié)統(tǒng)。在等待任命時,蔡鍔編了一本書,就是中國十大兵書的最后一本《曾胡治兵語錄》,“論持久戰(zhàn)”、“游擊戰(zhàn)”等詞語其實都出自其中。

  武昌起義爆發(fā),消息傳到云南,蔡鍔與唐繼堯等人歃血為盟,決定10月30日深夜起義,蔡鍔為總司令。那一天是舊歷的九月初九,故稱“重九起義”.11月1日,“大中華國云南軍都督府”成立,蔡鍔被推為都督。這一年,他29歲。

  蔡鍔是個道德感極強的人,重情義。李經(jīng)羲對蔡鍔有恩,恩人在敵對陣營怎么辦?蔡鍔動員李總督起義,遭到拒絕,于是在發(fā)動攻勢前,將其帶 到法國領(lǐng)館避難。起義成功后,蔡鍔把李經(jīng)羲和家屬都接到臨時軍政府,最后送出云南。古人說:慈不掌兵。蔡鍔卻偏偏以仁慈之心掌兵。他的人道精神,使他與傳 統(tǒng)的武人區(qū)別開來。

  為阻止袁世凱復辟,以風月場所作掩護重回云南

  1913年10月, 蔡鍔離開云南,去了北京。袁世凱說:“孫氏志氣高尚,見解亦超卓,但非實行家;黃氏性質(zhì)直,果于行事,然不免膽小識短;蔡鍔遠在黃興及諸民黨之上,此人之 精悍即宋教仁或亦非所能匹。”在袁世凱眼里,孫中山、黃興都遠不如蔡鍔,甚至宋教仁也未必比得上蔡鍔。袁世凱把蔡鍔調(diào)到北京,應(yīng)該是準備重用的。

  1915年,袁世凱加快了稱帝的進程,蔡鍔從此流連于京城的風月場所。他跟梁啟超商量好,由梁啟超先寫文章公開反對帝制,然后他離京回 云南。蔡鍔以小鳳仙為掩護,以治療喉病為理由,從北京出走天津,又從天津登上了去日本的輪船。據(jù)黃興的后人回憶,當輪船到達日本時,蔡鍔與黃興派來接頭的 使者互換了服裝,對方喬裝成蔡鍔下船,而真正的蔡鍔卻乘同一條船回到了上海,然后途經(jīng)香港前往越南河內(nèi),再經(jīng)陸路直奔云南昆明。1915年12月19日, 蔡鍔終于抵達昆明。

  朱德回憶四川苦戰(zhàn):“他瘦得像鬼,只有兩眼還閃閃發(fā)光。”

  1915年12月,云南正式宣布獨立。云南獨立后,按商定的計劃,蔡鍔領(lǐng)第一軍攻四川,李烈鈞率第二軍取兩廣,唐繼堯統(tǒng)第三軍留守云南。

  1916年1月,蔡鍔率軍入川,開始與袁軍戰(zhàn)斗。這是蔡鍔最后一次走上戰(zhàn)場,也是他一生中打得最艱苦的一場戰(zhàn)爭。袁世凱有10萬援川大 軍,而蔡鍔親自帶領(lǐng)的第一軍只有3130人。從1月到3月,打得真是艱苦,很艱難。朱德是那場戰(zhàn)爭的親歷者,他回憶當時看到蔡鍔的情景說:“我大吃一驚, 說不出話來,他瘦得像鬼,兩頰下陷,整個臉上只有兩眼還閃閃發(fā)光。”

  3月15日,廣西宣布獨立,蔡鍔乘機發(fā)起反攻。因為這場艱苦卓絕的戰(zhàn)爭和奇跡般的勝利,蔡鍔被譽為中國近現(xiàn)代史上的“軍神”.蔡鍔和他的人馬就是一面旗幟、一個象征,只要旗幟不倒,那些不贊成袁世凱稱帝的人就可以站起來。

  戰(zhàn)爭結(jié)束后,蔡鍔東渡日本就醫(yī)。這一去,就永遠地告別了他的故土。1916年11月8日,蔡鍔在日本逝世,年僅34歲。

  人物軼事:

  蔡鍔設(shè)計出逃

  1913年10月,袁世凱以“準給病假三月,召來京調(diào)養(yǎng)”為名將蔡鍔調(diào)到北京,實際上剝奪了他的軍權(quán),并進行嚴密的監(jiān)視。針對袁世凱企圖恢復帝制的陰謀,蔡鍔與梁啟超等人秘密商討“倒袁”計劃。

  為避免引起袁世凱的猜疑,蔡鍔在公開場合批駁反對帝制的梁啟超,并積極表態(tài)“贊成帝制”.同時,他佯裝胸無大志,經(jīng)常在八大胡同“鬼混”,與名妓小鳳仙打得火熱。然而,袁世凱對蔡鍔仍不放心,曾派人扮成盜匪闖入蔡鍔家中,翻箱倒柜,以探虛實,結(jié)果一無所獲。在蔡鍔的嚴詞責問下,袁世凱只得從監(jiān)獄里提出幾名犯 人當替罪羊而槍決,才搪塞過去。自此,他認為蔡鍔真的沉湎于酒色之中,從而放松了監(jiān)視。

  蔡鍔因受到監(jiān)視,乃采取深居簡出、吃花酒做出一副醉生夢死之態(tài),乃至與家人反目而走,減輕了袁世凱的疑慮,然后突然從北京潛回云南,并發(fā)動護國戰(zhàn)爭。

  蔡鍔與小鳳仙

  蔡鍔與小鳳仙結(jié)識于青云閣的普珍園。蔡鍔與小鳳仙的故事被許多野史所記載,也曾多次拍攝為影視作品。對其真實性各自說法不一。

  蔡鍔將軍曾在青云閣的普珍園結(jié)識名妓小鳳仙,并多次在普珍園小酌,普珍園的名菜辣子鳳節(jié)倍受小鳳仙喜愛,從而演繹一段名流千古的愛情故事。將軍逝世后小鳳仙因無法忘懷,又來到青云閣找尋將軍的記憶,并又在此遇到她的丈夫,因為她的丈夫長相很像將軍,之后她便隱姓埋名,過著與世無爭的生活。八十年代在青云閣原址拍攝的電影《知音》是根據(jù)蔡鍔將軍與小鳳仙的愛情故事改編,世人為之感懷。

  蔡松坡被誘進京師,軟禁跟班。后來又接受首席謀士,“愿為帝王師”的曠世逸才楊度的建議,封蔡松坡為“始威將軍”,擔任一些有名無實的職務(wù),加以籠絡(luò)。蔡松坡終日無所事事,內(nèi)心煩悶,便到八大胡同走走,想不到第一次就碰到小鳳仙。小鳳仙識英雄、重英雄,兩人心生愛意。后小鳳仙幫助蔡鍔逃離北京。

  護國戰(zhàn)爭后,蔡松坡已病情沉重,來不及也無法偕同小鳳仙了,急忙沿江東下,經(jīng)上海到日本就醫(yī),終因病入膏肓而在福岡醫(yī)院逝世,享年三十四歲。小鳳仙等的是蔡松坡的死訊,小鳳仙悲痛欲絕。

  軍紀嚴明

  蔡鍔治軍嚴明,并以身作則。他在云南都督任內(nèi),曾令參謀部匯考中外律例,制頒《簡明軍律》四十七條,內(nèi)分“叛亂”、“擅權(quán)”、“辱職”、“抗命”、“暴亂脅迫”、“侮辱”、“逃逸”、“損壞軍用物品”、“掠奪”、“關(guān)于俘虜之罪”及“違令”等十一章。并制頒《軍隊手牒》,強調(diào)軍人“宜忠國家,宜敦信義,宜重儉樸,宜守紀律,宜尚武勇”.明確規(guī)定,“自宣布之后,一律實行”.又轉(zhuǎn)發(fā)了南京臨時政府陸軍部關(guān)于嚴禁私自勸募軍餉的命令。

  護國軍出師時有嚴明的軍風紀,要求“一律嚴守軍紀,保持秩序,勿失嚴整”;不得“亂入民家”;“購買須要公開,不得依勢估壓。”這樣的軍隊。深受人民擁護,出現(xiàn)軍民親如一家的動人景象:護國第一軍“出征以來,未濫招一兵,未濫收一錢,師行所至,所部士兵未擅取民間一草一木。”因之,在川南戰(zhàn)斗中,所部連續(xù)“五月無餉,而將士不受饋一錢,蜀人愛戴之如骨肉也。”朱德也曾指出:“自滇以達蜀地,無不簞食而迎”.后來大總統(tǒng)黎元洪在為蔡鍔國葬所致祭文中也以贊揚口吻說:“君故貧,靡有康食,而務(wù)敏于學,及御事至專閫,所入悉分贍隸軍者。馭士卒嚴而有恩,皆樂為致死。”蔡鍔這種艱苦奮斗、身先士卒的精神,鼓舞了為共和而戰(zhàn)奪取反袁勝利的廣大官兵。

  人物評價:

  孫中山:平生慷慨班都護;萬里間關(guān)馬伏波。

  梁啟超:知所惡有甚于死者;非夫人之慟而誰為?

  康有為:微君之躬,今為洪憲之世矣;思子之故,怕聞鼙鼓之聲來!

  唐繼堯:所至以整軍保民為要圖,眾論之歸,大將慈祥曹武惠;平時惟讀書致用相敦勖,公言不死,秀才憂樂范希文。

  丁懷瑾:成不居首功,敗不作亡命,誓師二語,何等光明,故一旅突興再造共和;下無逞意見,上無爭利權(quán),遺書數(shù)言,如斯深切,問舉國朝野奚慰英靈?

  楊度的一聯(lián)最引人注意,楊度是楹聯(lián)圣手,他一生可傳的挽聯(lián)甚多,可是他挽蔡的這副挽聯(lián),并不高明,這是因為兩人政見立場相對立的緣故,所以他的下聯(lián)可說完全是對蔡的成就唱反調(diào):

  魂魄異鄉(xiāng)歸,于今豪杰為神,萬里河山皆雨泣;

  東南民力盡,太息瘡痍滿目,當時成敗已滄桑。

  至于小鳳仙的挽聯(lián)則是在莊嚴肅穆的偉人事跡中的一段小插曲,小鳳仙的挽聯(lián)和祭文都是衡州狂士王血痕所代撰。小鳳仙的兩副挽聯(lián),當時傳遍天下:

  1、不幸周郎竟短命;早知李靖是英雄!

  2、萬里南天鵬翼,直上扶搖,那堪憂患余生,萍水姻緣成一夢;

  幾年北地胭脂,自悲淪落,贏得美人知己,桃花顏色亦千秋。

  1982年,云南大學教授石鵬飛回上海老家探親路過長沙時特拜謁蔡鍔墓,詩曰:“南天劍起一麾雄,湘水麓山唱大風。十萬萬人今共拜,知音豈獨小桃紅。”

  蔣方震在蔡死后,由日本拍電回國,電文說:“一年以來,公惡衣菲食以戕其身,早作夜息以傷其神。臨終之際,猶以未能裹尸為恨。然蔡公身雖未死于疆場,實與陣亡者一例也。”

  他的救國主張,與單純依靠改革軍制以求強兵御侮的思想相比,顯然視野更廣闊、更深遠。

  梁啟超在蔡鍔的追悼會上,告訴大家蔡鍔反袁是“為國民爭人格”.他說:“護國軍總司令蔡將軍誓師之言曰:‘吾儕今日不得已而有此義舉,非敢云必能救亡,庶幾為中國民爭回一人格而已。’……中國數(shù)萬萬人之人格,至今日已被袁世凱蹂躪而無復余。”

  1922年12月25日,梁啟超在南京學界演講《護國之役回顧談》,又一次憶起蔡鍔當年的話:“眼看著不久便是盈千累萬的人頌王莽功德,上勸進表,袁世凱便安然登其大寶,叫世界看著中國人是什么東西呢,國內(nèi)懷著義憤的人,雖然很多,但沒有憑借,或者地位不宜,也難發(fā)手,我們明知力量有限,未必抗他得過,但為四萬萬人爭人格起見,非拼著命去干這一回不可。”

  民國報人陶菊隱在他的《政海軼聞》“蔡鍔”一則里有蔡鍔致辭:“此次舉義,所爭者非勝利,乃中華民國四萬萬眾之人格也。”

【蔡鍔簡介_護國大將軍蔡鍔_蔡鍔與小鳳仙的故事】相關(guān)文章:

1.蔡鍔簡介_護國大將軍蔡鍔_蔡鍔與小鳳仙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