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文元年(1399)七月,當朱允炆準備削奪燕王時,燕王朱棣就公開反叛。五日,燕王聚集將士,誓師起兵,以“清君側”、“誅奸臣”為名,自稱“奉天靖難”。建文帝聞知朱棣在北平舉兵反叛,急命年過古稀的老將耿炳文為大將軍,帶領大軍30萬伐燕。從此揭開了明王朝歷史上長達四年之久的靖難之役的序幕。1402年,靖難之役以燕王勝利而告終。
靖難解釋
靖難之役中,清君側,靖國難。“靖難”的意思:“靖”指平息,掃平,清除。“靖難”代表平定禍亂,平息戰(zhàn)亂,掃平奸臣的意思。
太祖成法中有一條是關于“靖難”的。為了保證朝廷的正常,如果出現(xiàn)奸臣亂政的情況,藩王可以帶兵入京勤王,以“清君側,靖國難”。朱棣抓住了這點漏洞,發(fā)動了所謂“靖難之役”,實質即為藩王叛亂。
靖難之役,又稱靖難之變,是中國明朝建文年間發(fā)生的內戰(zhàn)。1399年(建文元年),明太祖第四子燕王朱棣起兵反叛侄兒建文帝朱允炆,戰(zhàn)爭持續(xù)三年。由于建文帝缺乏謀略,任用主帥不當,致使主力不斷被殲。朱棣以燕京(今北京)為基地,適時出擊,靈活運用策略,經幾次大戰(zhàn)消滅官軍主力,最后乘勝進軍,于1402年(建文四年)攻下帝都應天(今江蘇南京)。建文帝失蹤,朱棣登上帝位,是為明成祖。
背景
太祖封藩
通過農民起義登上皇位的朱元璋,為了確保朱明王朝能夠千秋萬代地統(tǒng)治下去,一方面加強君主專制統(tǒng)治,把軍政大權牢牢地掌握在皇帝一人手中,另一方面,想方設法加強皇室本身的力量,其具體的辦法就是分封諸王。他把宗室二十五人(24個兒子和1個從孫)封為藩王,分駐全國各戰(zhàn)略要地,想通過他們來屏藩皇室。朱元璋是這樣說的:“天下之大,必建藩屏,上衛(wèi)國家,下安生民,今諸子既長,宜各有爵封,分鎮(zhèn)諸國。”從全國來看,這些封藩主要有兩類,一是腹里,二是邊塞要地。受封諸王在自己的封地建立王府,設置官屬,地位相當高,公侯大臣進見親王都得伏而拜謁,無敢鈞禮。
每一個藩王食糧萬石,并有軍事指揮權,于王府設親王護衛(wèi)指揮使司,轄軍三護衛(wèi),護衛(wèi)甲士少者3000人,多者1.9萬人。九位邊王(遼、寧、燕、谷、代、晉、秦、慶、肅)因有防御蒙古貴族侵擾的重任,所以護衛(wèi)甲士尤多。北平的第四子燕王朱棣擁兵10萬,大寧的第十七子寧王朱權“帶甲八萬,革車六千”。他們在邊塞負責筑城屯田、訓練將兵、巡視要害、督造軍器。晉王、燕王多次出塞征戰(zhàn),打敗蒙元殘余勢力的軍隊,尤被重視,軍中大將皆受其節(jié)制,甚至特詔二王軍中小事自斷,大事才向朝廷報告。尤其是燕王,由于功績卓著,朱元璋令其“節(jié)制沿邊士馬”,地位獨尊。
藩王勢力的膨脹,勢必對中央政權構成威脅。在朱元璋大封諸王的時候,有個叫葉伯巨的大臣指出,藩王勢力過重,數代之后尾大不掉,到那時再削奪諸藩,恐怕會釀成漢代“七國之亂”、西晉“八王之亂”的悲劇,提醒朱元璋“節(jié)其都邑之制,減其衛(wèi)兵,限其疆土”。朱元璋不但聽不進勸告,反而將其下獄囚死。事態(tài)的發(fā)展,遠遠超出了葉伯巨的預料,中央政權與藩王之間的矛盾,未及數世而在朱元璋死后就立即強烈地爆發(fā)了。
惠帝削藩
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太子朱標病死,太孫朱允炆是諸王的后輩,感到難以制約諸王,加上諸王擁有軍權,對他構成潛在威脅,便有削藩之意。洪武三十一年,朱元璋去世,朱允炆繼帝位,是為惠帝?;莸郯l(fā)布太祖遺詔,令諸王留于封地,不要來京;甚至燕王朱棣已經前來奔喪,卻被惠帝命令返回,導致諸王不滿?;莸塾谑桥c齊泰、黃子澄商量開始削藩。
朱允炆繼位后開始削藩。在削藩順序上,齊泰認為應先削實力最強的燕王,時戶部侍郎卓敬亦上疏請改燕王封地于南昌;但黃子澄反對,認為燕王有功無過,為了爭取輿論支持,應該先找有問題的親王下手?;莸壑С贮S子澄,遂先后廢除五位親王。
洪武三十一年七月,削周王。因周王是燕王同母兄弟,而朱允炆怕他與燕王沆瀣一氣,于是決定先廢周王。時周王次子朱有爋告發(fā)父親謀反,于是派曹國公李景隆以備邊之名經過開封,將周王全家押回南京,廢為庶人,遷往云南蒙化(今昆明以西、大理以南)。
建文元年(1399年)四月,削齊、湘、代三位親王,廢為庶人。湘王不堪受辱,為保名節(jié)舉家自焚;齊王被軟禁在南京;代王被軟禁在封地大同。兩個月后,削岷王,廢為庶人,徙漳州。
由于朝廷削藩激化矛盾,藩王與朝廷開始決裂,此時實力最強的燕王就成了真正的眾藩之首。而朱允炆與朱棣之間的博弈亦逐漸激化。
【靖難之役,靖難之役的原因經過,靖難之役歷史資料介紹】相關文章: